叮咚买菜梁昌霖:在张江创业18年,不会说上海话没关系

梁昌霖的办公桌上,一本名为《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读物,折痕停留在三分之一的书页位置。身后书架上,还立着两本《养殖技术大全》《种植技术大全》,这是他相当一部分农业知识的来源。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懂农业”的人,在今年疫情期间,带领着他的“叮咚买菜”生鲜APP,创下单月营收12个亿的新高。今年是梁昌霖在浦东张江创业的第18个年头,他赔过钱、卖掉过房子、卖掉过公司,终于在骑上外卖小车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刻,找到自己坚定的创业方向。

第一次创业已“失败”告终

2002年8月从部队转业后,梁昌霖拎着行李离开老家安徽,来到上海张江。“最初半年时间,我只想着赚钱养活自己。没有资本,人生地不熟,唯一能拿来变现的,就是自己在部队多年积累的技术。”

那个年代,网络上还没有出现视频剪接合成的软件,他开发了全球第一款视频工具,并在一个国外的软件共享平台上卖出50000多份,收入80万美金,这成了梁昌霖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钱,我却犹豫了。是继续写软件,还是拿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翻来覆去思考的结果是,我要做个互联网母婴社区。”创业者都知道,创业要做“熟”。但他偏偏选择了一个生行。梁昌霖的初衷很直接,当时社会上80后一代刚做妈妈,但没人能告诉这些年轻人,妈妈是怎么当的。“我就想搭建这么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身在其间相互学习怎么带孩子。”

2014年,梁昌霖拉到了一笔投资,很快投入了一个基于母婴平台的新社区项目,叫叮咚小区。他设想,把一个社区里楼上楼下的邻里邻居,集中在一个互联网社区里, 让他们像妈妈们交流讨论育儿经验那样,去讨论宠物、购物、买菜等各种生活琐事。

然而在微信等一批社交软件兴起的当年,这种根植于BBS的思维方式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我意识到这个项目将遭致失败时,叮咚小区实际上已经在北京、上海铺了很多人力物力。最高峰的时候,员工多达700余人。但我却不得不裁员。”梁昌霖说。

裁员,对于一个创业中的公司而言,挫伤的不仅仅是公司的运营,更是信心。“当我以为我可以从700人减到100人,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和公司正常运转的平衡时,却发现裁员这道指令就像是打开了泄洪的闸口,走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只剩下三十几个。”

二次创业趟出一条新路来

梁昌霖最后还是把母婴项目卖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2014年的上海,到家服务行业处在一个激增状态。上门洗车、上门保洁、上门美甲,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市场上都有。也正是在探索“叮咚小区”的业务时,梁昌霖发现“跑腿”服务的使用者不在少数。“这或许才是社区里真正的需求所在。”

2017年,屡败屡战的梁昌霖创立了“叮咚买菜”。初期,公司只有12个小前置仓,位于金桥证大家园区域、花木区域、九亭区域、上海康城区域……它们是上海较大规模、年轻人业主较集聚的社区。“我的目标很纯粹,要让里面绝大多数的业主能成为叮咚买菜”的用户。”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从不断提升的服务密度开始,每一单的运输成本降下来了,用户粘性做起来了。“叮咚买菜”发展到去年,服务效率已经明显增强。同一个小区,可能一次会有几十单甚至上百单货。外送小哥光送一个小区,就忙得不可开交。

梁昌霖说,卖菜表面上看是消费互联网,其实是产业互联网,背后是庞大的农业产业,而中国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事,充满不确定性。“但卖菜,就是要把所有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叫《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其实我不懂农业,不懂什么东西是怎么种出来、怎么养出来的。所以我必须试图去理解它们,以便判断我的供应链该怎么布局。因为只有供应链足够强,供应体系才足够具有确定性。只有消费者觉得你靠谱,行业才能走向正循环。”

如今,农产品市场早已实现全国采购了。过去人们认为还有所谓“反季节”的蔬果,现在,不过是换一个纬度产地的事情。同样的季节,在上海吃不到的水果,可以在云南吃到,梁昌霖的团队就去云南采购。于是,今天“叮咚买菜”的供应基地遍布全国,有70%是从全国的产地拉回来的。近的如崇明、苏北、寿光,远的如海南、云南、贵州、宁夏……能让老百姓一年四季吃到保供的、优质的生鲜。

“我在张江18年,我的“创业史”亦被打上了张江的烙印。直到今天,我依然选择住在张江附近。我不会说上海话,也听不懂上海话。”梁昌霖说,张江是一个面向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的产业高地,这里从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占据着主导的位置。“我身边的同事们也来自天南海北。他们有农业专业背景的,也有来自沃尔玛、大润发等采购体系的。我在其中,反倒是个外行。但我不懂没关系,我要依靠的是大家的力量。”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电商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