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无问西东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欧洲故事

新华社柏林6月19日电 特稿:无问西东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欧洲故事

新华社记者 徐扬 李骥志 张章

一提到中国,71岁的德国人伯恩特·格里希总会想到中国武汉汉正街。

汉正街上有一尊铜像,那是他的父亲威尔纳·格里希--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翻开新的一页。40年来,来华的欧洲专家上百万人次,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见证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推动着中欧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84年8月,年逾六旬的老格里希应邀来华考察,在武汉柴油机厂担任技术顾问。仅3个月后,他就被聘为武柴厂长。在当时的中国,把一家国企交给一个外国人掌管是件破天荒的事情。

"这显示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勇气,"小格里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父亲有幸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直到多年后仍被中国人民记着,我为他感到骄傲。"

"洋厂长"对武柴进行大刀阔斧式改革,很快就让一家病恹恹的厂子焕发生机与活力:柴油机清洁度从5600毫克降到了100毫克以内;主轴承盖废品率从50%降到3%以内;柴油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老格里希由此被誉为"质量先生",他的改革方式与管理模式也被视为宝贵财富。

把人才请进来,也把人才送出去。上世纪80年代初,一群中国技术人员来到英国北海油田,目睹钻井平台机器人深潜作业的场景,大开眼界,也感慨良多。时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蒋新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机器人作为全所的主攻方向。30多年过去,中国水下机器人已拥有"蛟龙""潜龙""探索"等多个系列,具备了载人和无人兼备,全海深、长航程水下探测能力,圆了蒋新松等老一辈探索者的毕生夙愿。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国际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