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的华人芭蕾舞王子:如果当时中国这么好,我不会留在美国
- A+
- A-
01
从山东农村少年到美国的“芭蕾舞王子”
1984年圣诞节前夕,两位山东青岛的农民夫妇坐在美国政府安排的专车上,从机场一路由警车开道,直奔休斯顿剧场。为了等待他们,今晚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演出大幕特意延迟了20多分钟拉开。这对农民夫妇一进入剧场,全场掌声雷动,两人紧张而兴奋地望向舞台中央,那里,众多演员簇拥着的“芭蕾王子”,正是他们多年未见的儿子……
这是一个关于叛逃的“野心家”的故事,这更是一个命运被安排的故事。
1972年,中国山东青岛一个农村里,有一位叫做李存信的少年,那一年他11岁。
李存信的童年是在贫穷、饥饿中度过。尽管父母每日辛勤工作,依然无法让家中的孩子吃上饱饭,每天只能以红薯充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红薯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饥饿年代,大米和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上,不挑土地又十分高产的红薯就成了人们救命的口粮,可顿顿红薯导致的胃灼热、反酸也时常折磨着小小的李存信。
除了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更能吃苦,更能忍耐,李存信的身上看不到其他优点,如果不是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或许今天依旧像父辈一样,走不出贫困的山村。
那天,正在上课的李存信,遇到了北京一所艺术院校的人,这些人是来寻找“可以培养的艺术苗子”,老师把李存信推荐了上去。经过一番政审,李存信的出身很好,属于三代贫农,就这样,他通过了审核。在全村人的欢送中,从未走出小山村的李存信来到了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学习。
带着全村的希望,李存信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练习,每天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依然在给自己加练,他心里清楚,只有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彻底走出山村,留在北京。
那时的北京舞蹈学院,和其他几个艺术院校合并在一起,被称为“中央五七艺校”,在那个年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如果有人只追求艺术而忘记了艺术的目的,是会受到批判的。
有一次,一位非常与地位的女领导来学校观看李存信和同学们的演出,看完之后,这位女领导非常严肃地提出了批评。
她认为,这样的演出只有艺术性而没有政治教育性。
“无产阶级的艺术,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有革命性,这个节目的革命性在哪里,我没有看到,这说明,出这些节目的同志在思想觉悟上,没有跟紧社会形势,现在外面的形势热火朝天,而你们还在这里搞不清楚,这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呢?”
国际阅读排行
-
1717 阅读 2019-03-25 23:19
-
770 阅读 2023-01-10 10:12
-
699 阅读 2018-10-15 15:01
-
690 阅读 2019-04-27 15:57
-
635 阅读 2018-01-27 09:27
国际热门推荐
-
93 阅读 2024-07-23 13:34
-
257 阅读 2024-05-31 12:53
-
223 阅读 2024-05-18 11:01
-
183 阅读 2024-05-18 10:47
-
148 阅读 2024-05-16 16: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