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绝命产业链:花40万就能登顶,但不保活命
- A+
- A-
探险公司用着绚丽的文案,不断塑造登顶珠峰是何等的壮举,而你,只要6~8万美元你就能轻松完成这项壮举。一些登山探险公司甚至还推出了豪华登山服务:不仅可在几千米高峰享受寿司美食,而且还是由五星级大厨亲自掌厨。
百人排队登珠峰,拥堵致多人死亡
两天前,一则关于珠穆朗峰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
视频里,穿着醒目冲锋衣的登山者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上排起了长龙一样的队伍。
而发生在8000米海拔以上“堵车”,几乎每一分钟都带着致命的危险。
上百名登山爱好者冒着冻伤和高原反应的巨大风险,被迫负重在海拔超过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等待3小时以上。每多一分钟的等待,都在加深死亡的风险。
在尼泊尔当地媒体《喜马拉雅时报》的报道中,5月23日-24日,至少有4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遇难,包括一名夏尔巴(Sherpa)向导。
而根据最新消息,这个数字还有增加,截止到目前这场致命的拥堵,已经造成了11人不幸遇难。
攀登珠穆朗玛峰从来都是一件绝有死亡风险的运动,但有些不必然的危险,完全可以避免。
例如此次事故,完全可以称之为人祸。
在今天的珠穆朗玛峰上,有超过200具尸体,成为登顶路上随处可见的警告。但致命的危险,从来都不曾劝退怀着“征服世界之巅”梦想的登山者。
据尼泊尔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2019年一共有381位登山者获得了攀登许可,考虑到每一位登山者至少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
而此前的纪录是2018年所有线路共802人次登顶。在这之前的记录则是2013年创造的667名队员及协作人员站在山峰顶端的纪录。
最近这场让人叹息的死亡背后,其实是存在已久的珠峰“致命产业链”。
登峰,有钱人的游戏
在藏语里,珠穆朗玛意为“大地之母”,尼泊尔人则称呼它为“苍穹之顶”或是“天空的女神”。
作为世界第一峰,它的魅力在于,我们曾以为它不可攀登。
直至1953年,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珠峰之巅——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同伴夏尔巴人丹增一起,从珠穆朗玛峰南侧攀登,载入了史册。
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峰顶,一行三人被视为为国争光的民族英雄,其事迹被选入教材,被所有中学生学习的《登上地球之巅》是他们的军功章。
此后一直不断有人挑战登顶,珠峰成为了英雄的加冕地,从民间到官方、从普通民众到企业家,都纷纷朝着珠峰涌去,仿佛只要登上了封顶,就代表着刚毅、勇敢、不屈不挠。这样的迷思,持续至今。
社会阅读排行
-
2126 阅读 2019-05-16 19:20
-
2065 阅读 2019-05-16 19:22
-
1634 阅读 2019-03-25 13:28
-
1463 阅读 2019-03-28 22:10
-
1446 阅读 2019-03-24 17:05
社会热门推荐
-
28 阅读 2024-07-23 13:27
-
150 阅读 2024-07-19 08:57
-
267 阅读 2024-07-09 09:23
-
184 阅读 2024-07-04 13:24
-
296 阅读 2024-07-01 13:0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