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陈俊贵曾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战士。复员后,他重返天山,守护着烈士陵园的168位牺牲战友,并为38位牺牲战友找到了家属。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要从几十年前的一个馒头说起。

执行任务遇暴雪

班长让出“活命”馒头

陈俊贵17岁参军,1979年跟随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前往新疆,修建独库公路。那里人迹罕至。战士们一年四季与山、戈壁、白雪为伴。

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1980年4月的一次任务改变了陈俊贵的一生。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老兵陈卫星和18岁的新兵陈俊贵,前去完成送信的紧急任务。90公里山路,计划一天一夜走完。不曾想暴雪骤降,越来越厚的积雪甚至让走路变得困难,最后只能爬着前进。

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两天两夜后,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我和副班长罗强是党员,陈卫星是老兵,这个馒头给陈俊贵吃!”

大家都清楚这个“活命”馒头的意义。“如果这次你能活着出去,请你到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几个小时后,体力不支的班长一头扎倒在雪里,牺牲时年仅24岁。

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班长郑林书

那一天,伴随着无尽的绝望与疲惫,3位战士全部昏了过去。

当陈俊贵醒来时,已经躺在了牧民的家里。他和陈卫星活了下来,副班长罗强亦不幸牺牲。

无情的风雪见证了催人泪下的情谊,茫茫天山留下了年轻的生命,留下了甘于奉献的英魂。

天山脚下守墓几十年

找到38位牺牲战友家属

陈俊贵在医院住了3年多才康复,被诊断为二级甲等伤残。复员后他过着安稳的生活,然而没有找到班长的父母,没有实现班长的临终嘱托,他心中总有不安。

于是,他和妻子带着7个月大的儿子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班长的墓前已是荒草丛生。“班长,我回来陪着你了!”

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一家人开荒种地,度日维艰。喝的是雪水,吃的是冻菜,就这么守护在天山脚下,一边打听班长家人的下落。

在守墓的第20年,陈俊贵终于找到了班长老家的线索,然而他来晚了,班长的母亲于2003年过世。

再次重返天山,他决心要替那些曾经在这里默默付出、牺牲的战士们寻找家人,因为风沙、暴雪等恶劣、艰苦的环境,当年很多工程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亲人还没有被找到。

暴雪中一个“保命”馒头,让他在天山脚下守墓34年

在乔尔玛烈士陵园,埋葬着168位牺牲战士,为他们找到家人,成为了陈俊贵毕生的使命。他努力找到了38位牺牲战友的家属。

他的儿子是天山公路的第二代修路人,退伍后也成为了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