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叶嘉莹:一位裸捐3586万的“低调网红”

最近,95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向南开大学一次性捐赠了1711万元。

这笔捐款,是她最后的积蓄。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们对于叶嘉莹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只要听过她故事的人,就一定不会忘记。

在《朗读者》中,董卿这样介绍她——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专家,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人们说她比林徽因优雅,比张爱玲有才。

有人称呼她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连续两年,她为中国教育和诗词发展捐款高达3000多万元。而这大笔捐款的背后,藏着这位孤独老人的赤诚,也藏着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1

1924年7月,叶嘉莹在北京出生。她出身不凡,若要论起家族历史,她与“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同属一脉。

因为出生于荷叶田田的六月,所以她有一个及其富有自然气韵的乳名——小荷,而家中人平日则唤她小荷子。

家中父母长辈均是有识之士,书香门第之中,吟诗诵词的声音时常响在耳边。

耳濡目染之下,叶嘉莹懵懂识字、三岁诵诗、论语开蒙、四书启智,家庭为她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土壤,而淡泊名利的性子也早在那时就已经融骨入血。

只是,这样的生活并未能持续太久。战乱的时代中,灾难接踵而至。13岁时,她的父亲因公南迁,这一去,便杳无音信,生死未知。

自那时后,叶嘉莹便与母亲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

可生活的磨难却没有就此停止。

母亲因为一次术后感染,溘然长逝于从天津返回北京的火车上。而那时,她带着弟弟在北京的家里,未能见得母亲最后一面。

那一年,叶嘉莹17岁。

多年后,她回忆起这件事,缓缓地说道:“我觉得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就是我听到那个钉子,钉到棺木上的声音。”

把所有的苦痛哀伤注到了诗词中,于是有了字字泣血的八首《哭母诗》。

瞻依犹是旧容颜,

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

漫将修短破天悭。

万幸,她还有伯父伯母可以帮忙,得以继续学业和生活。

说起来,国学素养深厚的伯父狷卿公可以说是她诗词道路上的第一位领路人。

在他的教导下,年幼的叶嘉莹逐渐培养起了对诗词朗诵与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高中后,她考取了辅仁大学国文系,也在此遇到了另一位老师——古典文学大家——顾随。

师从顾随的6年里,叶嘉莹得到了受益终生的指导与教诲,让她之后的人生道路有了更为坚定和执着的信念。

在以后的岁月长河中,她继承顾随先生的真传,尽心竭力地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和传统文化之魂薪火相传。

而对于叶嘉莹个人来说,在人生数不清的离乱中,每一次,都万幸还有诗歌作伴,支撑她继续前行。

2

关于亲情,叶嘉莹少失怙恃,那是一生的悲痛和遗憾。

关于爱情,她引用了一句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遇天人不目成”。

关于婚姻,她这样说:“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选择的。先生也好、去台湾也好,都非我所选。但谁让我结了婚呢?”

她的学生也曾数度为她的婚姻感情而痛心疾首,“先生深谙古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她这一生却从未恋爱过。”

追溯她的婚姻,是出于义气,出于承诺。

叶嘉莹的丈夫叫赵东荪,是她读中学时一位英文老师的堂弟。两人相识于一场同学聚会。

那次聚会结束后,因为时间已晚,赵东荪便送她回了家。

打那时起,赵东荪出现在叶嘉莹身边的频率突然增多。面对佳人,赵东荪的追求不可谓不明显。但叶嘉莹在他的示好下,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她没有恋爱经验,也没有心动的感觉。面对男性突如其来的求爱,她不知如何是好。

在长达两三年的拉锯战中,赵东荪意外丢掉了工作,一度变得贫病交加。后来,有人替他寻得了一份外地的新差事,他便找到叶嘉莹摊牌。

“你若答应我,我便去工作。你若不应,这份差事我也不要了。”

善良如她,在感情的“绑架”中,从来不懂得替自己辩护。她错以为赵东荪是因她而贫,为了让他安心,便应允了这桩婚事。

一段姻缘的诞生无关爱情,无关生活,只为了心头一个“义”字。

在2016年的《鲁豫有约》节目中,叶嘉莹说起这段往事时是带着笑意的。

一世夫妻,终归是缘分。即使没有爱情,即使这段婚姻苦难多过幸福,即使日后赵东荪并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睿智如她,依然感恩,选择了体谅与宽容,做好了一个妻子的本分。

2008年,赵东荪去世,叶嘉莹写下“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字里行间,尽是释然。

当然这是后话。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