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张火车票咋变成借款?你被“消费贷”消费了

原标题:订张火车票咋变成借款?你被“消费贷”消费了

消费分期是一门“皆大欢喜”的生意:商家可以刺激消费、提前回笼资金;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应运而生;持牌金融机构坐享套利;银行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唯独消费者被忽视了。

市面上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并没有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但它们却依然可以通过与持牌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经营放贷生意。

银行也在进行贷款结构调整,对公部分贷款有所下降,所以把更多资金调配到了零售领域。

“我只是订张火车票,怎么就变成一笔借款了?”

2019年4月16日,名为“范雎”的网友在微博爆料称,他在携程(NASDAQ:CTRP)买了一张109元的车票,被默认用了“拿去花”付款。结果这是一笔分期贷款,如果一直没有发现,逾期将会影响他的征信记录。

不仅是车票,整容、电信、英语培训,稀里糊涂“被贷款”的事,在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互联网投诉平台“聚投诉”,甚至在首页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开设了专栏,大量消费者怨言集中在不知情贷款、平台方制造逾期以及恶意催收上。

即便现金贷受到政策遏制,以分期贷款为主流的消费金融仍然处于极速扩张时期。

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消费金融规模从2010年的6798亿元攀升到了2018年的8.85万亿,这个数字超越2018年山东全省的GDP总额,仅次于广东和江苏。

央行数据亦表明,短期贷款为当下贷款主流。2004年至2018年这14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增长达66倍,而同期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仅增长了15倍。

之所以能高速增长,是因为消费分期是一门“皆大欢喜”的生意:商家可以通过它刺激消费、提前回笼资金;互联网平台找到流量变现的捷径;数以万计的消费分期公司应运而生;持牌金融机构坐享“牌照”套利;银行找到新的贷款增长点。

这个链条中,消费者变成了唯一的“盲点”:他们的权益被忽视。

根据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的梳理,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在2017年就超过了50%,而在2007年还不足20%。

另一份分析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组,截至2017年,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一些家庭已经入不敷出。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