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来了,你签约了吗?

上海市嘉定区小囡桥社区,距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到3公里。每周,家庭医生叶玲珠都会蹬着自行车,往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小囡桥之间,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她的“粉丝们”常亲切地称她为“小囡医生”。

早在2016年国家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之前,上海已于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身为全科医生的叶玲珠,成了最早一批家庭医生。作为推动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的重要一环,家庭医生主要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并根据签约居民的病情需要提供向大医院的转诊服务。

如今8年过去了,在最近召开的2019年上海市医改工作推进会上,记者获悉,上海致力构建卫生健康“15分钟服务圈”,家庭医生签约民众数超700万,二、三级医院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以家庭医生制度为核心的“1+1+1”(1家市级医院、1家区级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组合内就诊率高达71%,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家庭医生来了,你签约了吗?

“不上门,叫什么家庭医生?”

叶玲珠每周有3次门诊。熟悉她的病人都知道,周二是她的门诊时间,其他时间要看病,可以提前给她发消息。“他们都有我的手机号。”

目前,叶玲珠从事家庭医生的工作慢慢步入正轨。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以签约为主要任务,引导居民认识、接触与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这被称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刚开始时,叶玲珠与其他家庭医生一道,一遍遍走社区、摸情况。其间,他们吃了不少闭门羹。不少人并不清楚家庭医生是什么、提供什么服务,还有居民把他们当骗子,甚至提出,“不上门,叫什么家庭医生?”

事实上,家庭医生并非私人医生,他们多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负担。

在当时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下,家庭医生“单打独斗”,要承担不少诊疗外工作。叶玲珠记得,当时签约要先将居民医保卡拍下来,再手动录入系统。

随着家庭医生的全面铺开,2015年,上海开始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推出“1+1+1”签约服务带动分级诊疗,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这又被称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2.0版本。渐渐地,叶玲珠对家庭医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现如今,在实现手机签约的同时,家庭医生也不再是“光杆司令”,而是一个团队。1名家庭医生、1名健康管理师、1个区域家庭医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外包服务中心组成的“3+X”家庭医生执业模式,丰富和提升了家庭医生的服务范畴和效率。

去年,上海还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位“1+1+1”签约居民每月10元的标准,通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和有效控费考核后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吴乾渝认为,这将激励家庭医生更主动地服务签约居民。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