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桥创始人逝世怎么回事?张士平个人资料去世原因揭秘

2019年5月23日下午,界面新闻记者从邹平市人民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士平去世。

此前,据每经网报道,山东首富张士平住进邹平市人民医院ICU。多位医院工作人员确认,张士在该院重症医学科治疗,入院时间为5月14日。另据第一财经报道,部分人士称,张士平身患癌症晚期,14日晚从北京的一家医院回到了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医院。

魏桥创业集团官网显示,该集团是一家拥有11个生产基地,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等产业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自2012年连续六年入选世界500强,2017年跃居第159位。2017年,该集团还分别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10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连续四年位列山东企业100强第1位。

2018年10月,时年72岁的张士平将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桥“帝国”正式交给儿子张波,宣布退休。由于产业横跨纺织、铝行业,张士平也被称为“铝业大王”、“亚洲棉王”、“红海之王”。《2018年胡润百富榜》显示,张士平家族650亿元人民币财富排名全国第26名,继续蝉联山东首富宝座。

屡次上榜“山东首富”的张士平有着传奇经历。公开资料显示,张士平1946年11月出生于山东邹平,1964年6月参加工作。1981年,曾经当过推车工、扛棉工、厂消防队长的他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他作为厂长接管了当时处于半停工状态的邹平第五油棉厂,并于当年实现扭亏为盈。1989年,他筹集1000多万元,建成了1.6万纱锭的纺纱厂,又筹资6000万元建成3万多枚纱锭的棉纺厂和336台织机的织布厂。1994年,张士平创建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并任厂长,魏桥由此诞生。

90年代中期,国家下达了“限产压锭”的政策,前后合计的压锭数量约为1000万锭,棉纺业的形势由此一落千丈。这也导致老牌棉纺企业济南国棉一厂、二厂相继倒闭。在棉纺织行业普遍不被看好的年代,张士平却发现了难得的机遇。他注意到,国家规定了压缩纱锭的范围:一是国有企业,二是设备属于解放前的进口设备,以及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老设备。魏桥则不同,一是当时属于集体企业,二是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的新设备,均不在限产压锭的范围内。

1998年,张士平借此机遇大规模收购风雨飘摇的老牌棉纺织企业,就连彼时滨州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滨州一棉”也被他收入旗下,魏桥的棉纺织能力很快扩大到28万锭。同一年,魏桥棉纺织厂改组为魏桥纺织集团,由此拉开了“快速扩张”之路,陆续在邹平、滨州、魏桥镇、威海等地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其后5年间,魏桥累积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万台。

1997-2003年,魏桥出口年均增长71.5%。到2004年,魏桥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231.25亿元。企业利税从1990年的1220万元,猛增到2006年的60.11亿元,拥有八个生产基地,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随着魏桥纺织不断扩张,企业每年的用电成本有增无减,张士平开始通过建设自备电厂缓解这一问题。然而自备电厂自建成投产之日起,就与国家电网矛盾不断。1999年9月28日,魏桥第一热电厂建成投产,额定装机容量7.8万瓦。但短短三天后,张士平就接到了淄博电网要求其自备电厂从大电网中解列的通知。

张士平深知,孤网运行风险很高,一旦出现断电事故,将没有任何后备措施,这将给企业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而彼时国家电网一旦拉闸限电,一次就会让企业蒙受几十万元的损失,加之淄博电网态度坚决,张士平权衡再三,终于决定从大电网中解列,魏桥集团自此走上孤网运行自备电厂之路。张士平日后曾对外宣称,“我不是吹牛,我们从来没有出过停电事故。”

随着棉纺织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张士平也在不断扩大自备电厂的规模,总装机容量一度扩大至将近400万千瓦。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低廉的电价甚至吸引了周边其它城镇的企业到魏桥买电,这也为张士平日后进军电解铝行业埋下了伏笔。

有了稳定低价的电力保障,在国内纺织行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张士平萌生了利用发电优势向其他产业进军的想法。2001年,以高耗能著称的铝业开始进入他的视野。如同当初发展纺织业一样,得益于发电优势的铝业板块迅速崛起。从2005年进军氧化铝领域,到2011年生产高精铝板带箔,再到2014年布局上游铝矿,张士平不断拓展铝产业链,并最终形成了纺织与铝电齐头并进、互补互利的产业布局。

2015年,魏桥集团超过了铝业巨头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坐上全球铝业的头把交椅,曾经的“世界棉王”张士平又被冠以“世界铝王”的光环。这一年,魏桥集团的总收入达到3332亿元人民币。2018年被南山集团宋作文挤下榜首的张士平家族强势回归,以767.5亿元的财富第四次登上“山东首富”的宝座。

创业20多年来,张士平率领魏桥集团由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已然发展成如今拥有员工16万名、总资产507亿元的山东最大民企。在外界看来,当许多人在纺织业、铝业等夕阳产业中痛苦挣扎之时,张士平却总能游刃有余。

张士平曾对此表示,“只要你做出比别人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那肯定能活下去,而且还活的很好。”在他看来,每一次市场波动都是难得的机遇,就看如何抓,市场地位和发展差距往往在市场低谷时形成。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