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沉船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展出400余件沉船文物
- A+
- A-
金项饰(央广网发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央广网广州5月19日消息(记者郑澍)记者从广东省博物馆获悉,为深入挖掘"南海I号"沉船文物的历史与科学价值,粤博策划了大型展览《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于5月18日至8月25日展出。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于2019年5月18日至8月2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一、二展出。
展览以400余件"南海I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为载体,文物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银宝石、金属器、碑拓、动植物标本等。展览分为:南宋中兴--"南海I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I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I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I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五大部分。
本次展览的主角--"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巨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沉没于广东下川岛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二十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初步推断,"南海I号"沉船是我国南宋时期,从福建泉州出发,经东南亚,驶向更远的西亚等地的商船。
"南海I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类别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现已发掘出土文物多达14万件。
本次展览是"南海I号"沉船文物第一次在广州进行大规模展示,展览筹展组亲赴现场挑选展品,力图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带来广州。值得一提的是,粤博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都将在展览中呈现。展览一方面展现了古人在器物制造、造船技术、海上行舟等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彰显今人不忘历史,发挥才智,保护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另外,配合展览,将有三场专家讲座,分别是魏峻馆长讲述两宋海贸,"南海I号"考古队队长崔勇老师讲述广东水下考古的起步和发展以及成果、孙键老师讲述"南海I号"发现、打捞、发掘等内容。
部分精品赏析
磁灶窑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央广网发"南海I号"考古队提供)
金项链(央广网发"南海I号"考古队提供)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