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摘帽后,还有哪些“隐性病”“拦路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透露,在153个贫困县已摘帽的基础上,2018年有28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意味着832个贫困县超过一半已摘帽。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确保到2020年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无疑是所有"脱贫县"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近期,记者走访中西部地区5个"脱贫县"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等"硬骨头"、金融帮扶隐忧和部分干部懈怠情绪等"隐性病"、部分产业持续增效较难等"拦路虎",是这些县当前遇到的系列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考"面前,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所带来的警示,对各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硬骨头":局部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突出

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制约边境农村发展的瓶颈,要改善道路条件,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压力,往往难以承受

西南地区某"脱贫县"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素来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许多村屯散落在千山万壑之中,记者近期驱车翻山越岭,在村屯间颠簸前行,能直观感受到当地乡级、村级公路条件仍相对较差。

"边境一线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该县县委副书记说,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制约边境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不足,边境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遇到路面坎坷的坡,载重的农用车爬不上去;路面宽度不够,双向会车非常困难;每逢春节和农忙,农村公路容易发生堵车,群众期盼改善道路条件的呼声很高。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