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红柳人生(爱国情 奋斗者)
- A+
- A-
刘铭庭伏案工作。刘渠华摄(影像中国)
有时候,人的记忆会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多年前那个炎炎夏日的午后。
86岁的治沙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坐在家里阳台的摇椅上,回忆起60年前他与红柳结缘的那一天,仍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
1959年,刘铭庭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寻找优良固沙植物品种。"我们在沙漠里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沙丘上长满了红柳,也叫柽柳。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红柳与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最主要的是叶子的形态呈细长的针形。"刘铭庭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会在防风治沙中发挥很大作用。
刘铭庭对这一品种作了深入研究,这一品种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随后,刘铭庭和同事又相继发现了多个新种,将我国柽柳植物研究推向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成为柽柳属植物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从此,刘铭庭与红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不断研究,刘铭庭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高出当时的国际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沙漠南缘风口处,饱受沙害之苦的和田地区策勒县又一次面临"流沙围城"。在一次治沙现场会上,刘铭庭立下"军令状":利用研究成果在5年时间内治理流沙6万亩。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刘铭庭和同事仅用3年就完成了任务。如今,已有数百万亩红柳护卫在沙漠南缘。
"治沙是有效果了,可是沙区群众的生活苦啊,以前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我想跳出这个怪圈,治沙也要致富。"1985年,刘铭庭开始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试种红柳大芸(又名肉苁蓉),一年后,红柳大芸成功长出。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