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刘美珣将思政理论教育作为毕生事业——“思政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

上图:刘美珣在授课。下图:2018年6月,刘美珣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清华大学供图

打开《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30年》一书,静静翻看:

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探索、探索构建具有研究型内涵的教材、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主体、不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一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分析和实践一一呈现。作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沉热爱与深刻思考,也跃然纸上。著作出版于2011年,至今读来仍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书的作者是当年年逾七旬、如今已是82岁的刘美珣教授。她长期担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是一位从上世纪60年代便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生之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优秀思政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

刘美珣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小学还未毕业的她,因目睹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们欢欣鼓舞、社会欣欣向荣,但举国百废待兴、需要建设人才,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致力于投身国家建设。

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时,悬挂于大礼堂前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几个大字"清华:工程师的摇篮,欢迎你!"那一幕,刘美珣终生难忘……

1960年,尚未毕业的刘美珣同其他9位60届、61届学生一道,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抽调进入马列主义教研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服从党的分配"和"听从国家召唤"的情怀使然,刘美珣自此踏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人生之路。"多年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我并没有转行,我做的还是一名工程师,而且是一名付出毕生精力、也很难完全做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我终生热爱的事业。"刘美珣回忆道。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