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帮助乡亲们实现马铃薯增产”
- A+
- A-
王一航在育种试验田。资料图片
身穿磨旧的皮袄和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71岁的王一航走在路上,让人难以想象他取得的成绩--37年潜心马铃薯育种研究,选育12个优良品种,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新增产值50多亿元。
197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毕业时找到学校领导主动请缨要搞科研;分配到省农科院后,申请到地处偏远、海拔2240米的会川马铃薯试验站工作……"农民的事,就是国家的事。"谈到投身马铃薯研究的初衷,王一航对记者说,"我从小吃马铃薯长大,在困难岁月里马铃薯救过大家的命。我想帮助乡亲们实现马铃薯增产。"
刚到试验站时,这里只有4个人。王一航搞研究亲力亲为:4月播种时,为精准保证株距,他自己动手、田间扶犁;夏日炎炎,他顶着一顶破草帽钻进地里,观测、度量、记录数据;10月收获时,他还要守夜,"要拿到精确数据,就得守在地里。"
钻研育种技术,需要在地里长时间盯着一株苗、一颗果。王一航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办公室和电脑前选不出好种子;守在地里,吃了苦才会有收获!"
大伙见他这么拼命,戏称他是"拿工资的农民"。王一航说,马铃薯存在天然的种性退化问题,不换种就退化,产量也大幅下降,"不忍心看到乡亲们减产时的泪水,这是我专心科研的动力。"
王一航每年都将自己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民试种,并承诺:增产,你们留着,我一分钱不要;歉收,我负责赔偿。这么多年来,王一航提供的马铃薯种子从来都是增产,无一歉收。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