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未成年人的“法官妈妈”(履职故事)
- A+
- A-
法官给人的印象是铁面无私,似乎都是板着脸的。可我帮教过的很多失足少年都叫我"法官妈妈",一看到他们,无私铁面立刻变作一副软心肠,还会忍不住掉泪。
今年两会,我和去年一样,一口气购买了500多个纪念封,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邮局寄给那些我曾经帮教过的孩子。作为案件主审法官,我想尽办法帮他们修复家庭关系,邀请他们和家人参加少管所的父母融合教育活动。看到他们刑满释放后,重新融入家庭生活、回归社会,我十分有成就感。
可我有时候也有挫折感。有一次,我列席广州市人大会议,不少市人大代表知道我是少年庭的法官后,纷纷来到我面前,诉苦说孩子染上了网瘾,送去社会上那些戒瘾机构又不放心,到底该找谁?我被问得一激灵:看起来我是专业人士,可当时却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回去后,我反复回想,不停地翻过去的案卷。我发现,我22年来审判的4000多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部分都肇始于各种心理问题。但让家长苦恼的是,当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或不正常的思想倾向时,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事实上,放任自流或者高压对待,往往容易把孩子推向反面。
"作为人大代表,是时候多做点事了。"我对自己说。
2018年一整年,我走进广州市大中小学校、基层法院、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等,宣讲了27场,每次讲课中,都会征求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以及预防犯罪方面的意见建议,再结合少年家事司法综治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今年2月12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我就到广州市青年文化宫走访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为今年的建议做更扎实的调研。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