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阳性快件溯源背后:1个线索人物和4个关键环节
- A+
- A-
1月15日,海淀区报告了北京首例本土奥密克戎病例;1月17日,疾控部门公布了溯源进展:或与一件国际快件有关。
“物传人”虽在专业角度成立,但多与冷链相关,如2020年在青岛发生的疫情中,发现了冷链货物上的活病毒,成为“物可传人”的有力证据。但非冷链的普通快件传染给人,目前尚无实例。
溯源者为何将目光锁定物品?又如何分辨“物传人”和“病例污染物品”?1月18日,海淀区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揭秘此次溯源。
首发病例母亲提供阳性快件线索
新京报:市疾控通报阳性快件的溯源情况时,外界还是比较意外的。一般溯源更倾向于从人身上去找,此次如何关注到快件?
江初:这件事其实不是从病例嘴里说出来的。流调过程中,我们曾询问病例是否接触过境外人员或高风险人群,她很肯定地说没有。但是她的母亲很警觉,说她曾拿过国外的邮件,这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从我们普遍的认知来说,物传人概率并不高。但是市疾控的专家很敏感,给了我们指导,非常坚决地说要追溯,我们就进一步针对物品进行溯源。这是第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的快件,拆完了也就扔了,不会保存。病例所在的单位却把东西保存得很好,并且按照日期编码,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邮件量很大,但没有乱成一堆,因此我们很快找到了原件。这是第二个关键环节。
这个邮件放的时间比较久,检测的时候还是测出了病毒,这是第三。随后,从同来源的其他邮件中,又查出了类似的病毒,而且跟加拿大、美国方向的变异株高度同源。这是第四个关键环节。
这一溯源过程,但凡中间差了一环,线索就断掉了,后续可能要无休止地搜索。
新京报:物传人既往有一些研究证据,但一般是冷链传播,非冷链的普通快递还没有实例,病毒在常温环境下存活力也有限。此次的溯源推论,有培养到活病毒或对病毒做基因测序吗?是如何成立的?
江初:普通快件传人的确没怎么听说过。冷链能实现传播,是因为一般冷库里温度一变化,风机就启动,造成很大气流,保存在低温下的病毒被吹起来,形成气溶胶,量很大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感染。
基因测序肯定是要做的。但病毒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大量复制,在环境中无法繁殖,只会衰减。病毒量低的情况下,测序的效果未必好,这是其一。其二,即便测序结果出来,可以进行比对,还要解答一个最关键的因果问题:到底是邮件上的病毒造成人感染,还是人感染后污染了邮件。前者的概率很低,后者却很容易。
怎么区分先后,推理逻辑是这样的:人、曾接触到的物品都发现病毒,两者几乎肯定存在关联;邮件从哪里发来的?同一来源不会只有这一封,在同一地区发来的其他国际邮件里,我们又测出类似的病毒,这说明是邮件“感染”在前。
此外,根据病例体内检出的变异株测序,分析国内的数据库,都对不上,病例又没有接触过境外或高风险人群,物传人的概率就更高了;邮件发来地区所流行的毒株,和病例体内检出的毒株序列高度一致,这又进一步提示了源头,最终形成了疾控部门的溯源推论。
新京报:物体表面病毒量相对比较低,病毒容易失活,非冷链快件传人可能是怎么发生的?
江初:我们分析,也许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是否有较大的污染源,造成邮件严重污染,运输中密封得很好,又正值冬天,温度有利于病毒存活。另一方面,日常室内收快件,很少有人会戴口罩、特别注意手卫生,可能病例在拆邮件的过程中没有洗手和戴口罩,最终被感染。
新京报:我们以后还能怎么“直视”快件?
江初:需要提高警惕,也没有必要太恐慌。即便出现个例,这个概率还是很小的。尽量少收高风险地区的快件,取件拆件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正确就医即可。但卫生习惯说来简单,真的落实到日常生活,还需要加把劲。
希望这起奥密克戎疫情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新京报:疫情溯源还会继续吗?还是告一段落了?
江初:我们对国际邮件还会进一步追踪,这一批邮件可能发散到了几十个点位,我们要进行检测,如果找到更多样本,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概率会更大;同时也要对人员进行管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新京报:18日公布的一个新增病例,不在密接管控中,这是什么情况?
江初:这个病例,作为高风险人群居家隔离,属于非直接接触的感染。
所谓密接者,是指和感染者同吃同住、共同生活、近距离接触,尤其在发病的时候见面、握手、吃饭。
这两个人没有见面,但后者去过前者的办公室,冬天室内保温,通风不是特别好,可能就造成了间接感染。
此外,这和奥密克戎的特性可能也有关系。奥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繁殖较多,人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更容易排出病毒,造成气溶胶传播。
新京报:首次和奥密克戎交手,还发现它的哪些特点?
江初:病毒的存活力和传播力确实超出了认知。此外,奥密克戎的潜伏期也短了不少。一般的新冠病毒潜伏期为7天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14天,此次的首发病例潜伏期只有3天左右。
新京报:防控策略要变化吗?
江初:防控的策略就是要快,尽快流调、查出传播链,对于密接、高风险人群、风险点尽快控制;对于溯源、风险人群时间的划分,也要调整,可能会比较短。
总的来说,对于奥密克戎,专业部门肯定要不断追踪研究,为防控策略和手段提供更多依据。
新京报:海淀这次疫情的管控程度如何?
江初:刚开始由于传播链不清楚,管控的范围相对比较大,通过较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病例涉及的轨迹、场所都进行了排查;通过流调、基因测序,很快锁定了传播方向,传播链清楚,后期新发病例接触发病等情况都复核常规特征,就能更精准地划定密接和点位,进行相应管控,减少对生活造成的不便和社会资源浪费,效率和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非冷链物传人第一次见,奥密克戎也是头一回交手,我们非常小心谨慎,管控范围还是适当扩大了一些,核酸检测的人群,一部分是为了溯源,一部分也是摸排人群的风险。
新京报:如何研判这起疫情的态势?
江初:按照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可控的,也希望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一般来说,处理疫情时,疾控系统24小时左右摸出最大风险、查明线索,后期工作就好做;头24小时查不明白,后期可能意味着巨量的工作,溯源如同大海捞针。前期流调非常重要。
这次能迅速控制,是在市疾控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各区疾控中心通力的合作支援中完成的。
新京报:下一步疫情防控还有哪些工作?
江初:我们已经通知了一些社区,要加强对症状的监测,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报告,社区根据情况会向市民提供核酸检测或者防控指导。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对于聚集、聚会、大型活动,还是要有一定的控制。从属地管理者来说,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市民已经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减少聚集,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