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头伏民俗传递出哪些信息?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题:丰富多彩的头伏民俗传递出哪些信息?

新华社记者

17日是传统的"头伏",标志着俗称"苦夏"的开启。我国各地过"头伏"的民俗丰富多彩,反映出国人在长期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调节身心的智慧。当今,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一些古老的风俗失去了生命力,但更多的民俗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扬光大,根据社会条件的发展赋予传统习俗新的功用,体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食疗与养生:"头伏"习俗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7日中午,山东省泰安市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热浪逼人。在泰安市泰山区龙潭路201号梦的王老三烧烤店内,熙熙攘攘坐着七八十桌前来吃"伏羊"的客人。

作为泰安市一家"老字号"的特色羊肉店,跟羊打了近10年交道的店老板王寅告诉记者,每年入伏后都是他们生意最火的时候,现在平均每天店里客人能吃掉40只羊。

伏天食用羊肉,既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质朴的养生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加华认为,入伏吃饺子、吃伏羊等民俗,源自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习俗的积累,根植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体现了天人合一、食补养生的理念。传统民俗不断地与时俱进,但敬畏自然、追求健康与快乐的本质不变。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新闻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