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减负之后的基础教育转型路径
- A+
- A-
今春以来,随着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让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措施,减负之风再次吹进千万个校园和家庭。减负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减负之后的教育该怎么办?相关话题再次成为学校和家长们议论的热点。
从取消各类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到取缔校内老师校外讲课乱象,这次减负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减轻课业负担,长远看来,将在更深层面引导人们从单纯关注孩子分数的标准化教育逐步向关注孩子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转型。
注入创新时代的"造血细胞"
今年4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2018年中国大智汇(CTB)北美总决赛中,来自深圳中学几名高二学生组成的Super Solar Energy(SSE)项目团队,经过三轮高强度项目展示,完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组成的评审团队的答辩,最终在50支总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新团队奖。
这只是近年来深圳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正在让孩子们成为创新人才重要的后备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实验学校等一批中小学就陆续开展并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青少年的重要启蒙期和关键成长期得到充分开发。
创新教育让个人、城市和整个社会受益。龙岗区龙城小学学生邱文森发明的"拧水拖把",至今有上百家工厂生产,日产量约25万条;深圳科学高中创办五年多来,已经获得10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深圳创新教育的轨迹,昭示着创新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千千万万个"小发明家"的成长,关系着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造血细胞"的充足和活力。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
25 阅读 2022-04-15 11: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