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背后的故事》:告别网箱养鱼 开启岸上新生活
- A+
- A-
央广网贵阳7月2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州台记者刘燕 佟文玲 遵义台记者税兵)贵州的母亲河--乌江,其干流流经遵义市播州区7个乡镇,绵延57公里,为沿线留下了晶莹璀璨的文化瑰宝,更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乌江鱼"等品牌,成为年产量达2万多吨的产业。然而,在带来丰厚财富的同时,一江清水早已不堪重负。就在不久前,一场网箱养殖的清理工作在黔北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渔民纷纷转产上岸,箱拆除,鱼搬家,人改行……决心还母亲河以清澈面容。
说起自己在乌江河上养鱼的历史,养殖户朱正文的思绪回到了2009年。
过去,朱正文家就住在遵义市播州区的乌江边上。由于建设构皮滩水电站,他家的老房子被征收了,喜爱钓鱼的朱正文就决定将爱好与生计结合起来,带着一家人从岸上搬到了乌江库区,开始了渔民生活。"刚开始养鱼的时候,我们到河边吃这个水,下河去钓鱼,水清亮的,人可以吃。"
朱正文"下水"之时,库区已经聚集了一批来自湖南及重庆等地的养殖户,他们将投饵式网箱养殖技术带进了播州区,高产出高收益的养殖方式,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其中,使得这一水域成为了播州区主要水产品产业基地。和其他渔民一样,朱正文也采用了网箱养殖技术,在库区布起了网箱,又为自己和子女搭建了住房,还有堆放鱼饲料的仓库,开始了渔民生涯。至今,朱正文的孙子朱光权仍记得每年夏天,他都穿着小背心小短裤,奔跑嬉戏于各个网箱间的场景。"养鱼的特别多,网箱连起来一直走上去都可以走很远很远,一眼看不到头,像海一样。"
网箱养殖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渔民的高回报。朱正文说,每年的6月到10月是鱼的销售旺季,每天前来拉鱼的客商车辆能排到百米开外,养殖户家家灯火通明,各种交易声响彻水面,热闹非凡。"晚上4、5点钟就到,天一亮就开始装,装起就拉走。一天小车车拉个千把四五百斤的,也有三四吨的,很旺。"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
25 阅读 2022-04-15 11: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