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十多亿治理两年 呼伦湖水质仍是最差的劣五类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生态环境部6月26日表示,呼伦湖生态环境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实际投资13.15亿元,经过两年治理,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但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氟化物指标却不降反升,水质仍为最差的劣五类。

呼伦湖素有"草原明珠"之称,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2016年批复的《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2016-2017年)实施方案》,其中含有草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水利工程、环境整治和管护能力等五大类20项工程,规划投资21.08亿元;通过上述治理工程减轻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等,力争2017年底湖泊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五类。

生态环境部表示,现场督察发现,呼伦湖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改善。监测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呼伦湖水质在2016-2017年虽然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但COD、总磷、氟化物指标却不降反升。从总体看,呼伦湖水质与入湖水量密切相关,水环境质量"靠天吃饭"现状尚未改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即使投资没有达到当初批复的21.08亿元,但依然投资了13.15亿元,经过两年治理,呼伦湖水质为何没有实现好转?

据生态环境部分析,主要是治理工程随意调整变更。实施方案明确的20个治理工程项目,只有两个项目总体按计划执行,工程项目调整变更率达90%。相应投资变更是大幅削减,其中,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实际仅投640万元;涉及旅游景区治理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没有实施,有关管护能力建设却由规划的1.9亿元,调增到4.02亿元。工程项目实施存在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等问题,治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新闻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