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大气治理不搞“一刀切” 差异化管控见实招

11月7日早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朋友圈里晒了四张空气质量地图,当天早上8点钟,北京的PM2.5只有2微克/立方米。

关注蓝天指数,是马军的习惯。此前一天,他转发了蔚蓝地图出品的2019年10月逐小时全国空气质量动态地图,并留言:蓝天保卫战,秋冬季是关键。

又一个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拉开序幕,而今年又有哪些不一样?

蓝天预期提高

空气质量慢慢改善,人们对蓝天的预期也提高了。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全市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6%,达标天数165天,比例为60.4%,空气重污染3天,同比减少5天;各区PM2.5浓度在34微克/立方米至45微克/立方米之间。尽管到年底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是不少人对北京PM2.5年均浓度已经表示出了乐观的预期。

不仅北京,从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响蓝天保卫战,关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直观感受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8%、39%、32%。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胡京南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今年,他有过因为出现轻度空气污染被要求解释原因的经历。预期的提高,无形中让今年秋冬季大气综合治理压力倍增。

坚决反对"一刀切"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