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座神秘的“山”,人进不去!但凭借400公里外的30只“眼”,却看到令人大吃一惊的

北京,有一座神秘的“山”,人进不去!但凭借400公里外的30只“眼”,却看到令人大吃一惊的结果......北京,有一座神秘的“山”,人进不去!但凭借400公里外的30只“眼”,却看到令人大吃一惊的结果......

北京二号卫星星座拍摄的变化地块:变化前为林地(上),变化后为裸露土地(下)

◆ “发现问题的各种渠道里,卫星的震慑力是最强的,执行阻力是最小的。”

◆ 卫星高频次巡查正帮助城市治理告别“突击战的方式”

文 | 徐欧露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上午11:00前后,如果抬头仰望,你就可能被一声“咔嗒”捕捉。

在这个一天中光照强、太阳照射地物阴影小的时刻,超过30颗中国民用遥感卫星从我们的头顶飘过,拍下“视野”中的一草一木。

相比曾经要依赖外国卫星观看自己国家,中国遥感卫星如今已具备世界领先性能,民用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达到0.5米级,它能在400~800公里外的高空,清晰地识别出地面一座50平方米建筑物的轮廓。

“相当于我们多了一双千里眼,既不近视也不花,‘看’得很清楚。”与卫星遥感技术打了十几年交道、供职于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孙磊说道。

这双“眼睛”记录下东方“雄鸡”正在变绿,计算出小麦亩产;守护百年原始森林,也守护刚刚出生的野骆驼;它俯视着一条街、一个城、一座山的每一处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 “天上的眼睛”时刻盯着

很少有人能像卫星这样,领略过如此多的不曾想象的风光。

冬天,它目睹鄱阳湖这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如何在三个月之内快速变小。春天,观赏菜籽油产量占全球20%的中国西南片片油菜花染黄大地。

它记录下正在“消失”的毛乌素沙漠,目睹东经117°北纬42°一块名叫塞罕坝的地方,从一片枯黄褶皱变为了翠绿绸带。更多时候,它的职责是守护这些风光。

它会飞越占陆域国土面积15%的2750个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简称“中心”)生态遥感部刘晓曼研究员的话说,这项启动于2010年的遥感监测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次摸清了家底”。

“珠穆朗玛峰,人去一趟多难?卫星几分钟就回来了。”中心生态遥感部副主任侯鹏告诉本刊记者。

为了看清一片湿地,再不必花上2天时间翻山越岭。主管部门每半年就能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对46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刷新”一遍认识。结果直接服务于“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监督执法、中央环保督察。这些“照片”还让翟俊博士开展的全国生态变化调查评估实现了常态化……

它掠过东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库木库里高原盆地,捕捉着湿地的变化,中心研究员万华伟据此了解当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种群的栖息地状况及其变化,“能大大降低野外调查的成本。”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