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

原标题: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

新华社东京9月19日电中国与日本比邻而居两千年。两国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路遇崎岖波折,又迎来转圜。无论何时,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关注始终如一。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观"也几度改变。

"变化"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阶段

"广场上耸立的天安门城楼朝南面对着正阳门,五十多万群众带着鲜花走上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庆典。"

"从北海公园高处眺望整个北京城,可以看到插着红旗的建设工地一处接着一处,西直门外的大学建设和东边北京棉纺工厂的第一、第二工厂和宿舍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这是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日本访华团记者笔下的"新中国"。

作为二战后首批新闻访华团成员,《朝日新闻》记者山田友二1954年10月发表的报道。新华社记者梁赛玉摄

1954年10月,来自《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的12名记者随日本议员和妇女代表团一道前往中国,从广州入境到北京、上海和沈阳等地。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用文字和照片向日本民众传递出一个"新中国"的形象。

这些新闻史料都被日本学者、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收录在《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一书中。

通过梳理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期间有关中国的2554篇媒体报道,他勾勒出日本眼中的"中国观"(意为日本人对中国的认知)。

在马场公彦看来,这是一个"新鲜而活泼的新中国观","变化"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

马场公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说,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知识分子界对中国怀着一种赎罪的心情,他们认为战时日本对中国的印象是错误的。

战时日本主流舆论认为中国发展滞后且没有构建现代国家的能力,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日本社会则产生了"新中国"的概念--"新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中国人当家做主的中国。

作为二战后首批新闻访华团成员,《朝日新闻》记者山田友二1954年10月发表的报道。新华社记者梁赛玉摄

"那里每个人都很积极向上。(中国)虽然还很贫穷,但蕴含着成长性,人们奋斗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马场公彦告诉记者。

"从1945年到1972年这二十多年里,有相当多媒体人士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当时出现了要学习中国的思潮。"

"北京正在巨变,而我也强烈感受到了新变化不断发生。"《朝日新闻》记者山田友二1954年来华时如此记录着自己的感受。

从当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赴中国的特派员发回的报道都可以看到这种"新变化"的中国像。

1954年访华团团长安倍能成、女演员岸辉子等人在1955年召开的访华团汇报会上的演讲,更是将新中国的成长之姿传递到日本知识分子界中。

作为二战后首批新闻访华团成员,《朝日新闻》记者山田友二1954年10月发表的报道。新华社记者梁赛玉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