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

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

新华社武汉9月8日电 题: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

新华社记者邹伟、陈聪、李伟

一个人对大地的情,可以有多深?

奔走世界屋脊近30年,他用双脚丈量大地,行程超过8万公里。最后的遗愿,是骨灰撒葬青藏高原。

一个人对科学的梦,可以有多纯粹?

为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哪怕艰辛寂寥,哪怕鲜有名利,哪怕献出生命,他也从未犹豫。

一个人对祖国的爱,可以有多炽热?

以科学报国,他如同一盏燃灯,燃烧着生命,却在56岁猝然熄灭。弥留之际,他用最后的气力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他是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

李德威在青海湖考察(2017年8月31日摄)。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从矿产找寻到构造假说,从地震预测到地热勘探,李德威毕生的研究,无不深深扎根大地,无不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所需。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写照,正如总书记的殷殷话语--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一生大地行--"地质科学的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充满艰辛坎坷,但相信最终对国家和人民有益。"

西藏定结,晌午烈日正毒。

"咚--铛--"

李德威瘦削的身影,紧贴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岩壁,一手紧攀岩角,一手紧握地质锤敲击着山岩。

往上,是斧劈刀砍的绝壁;往下,是深不见底的深谷。

突然,一块石头从崖上滚落,砸中他的额角,鲜血立时流淌下来,与汗水混在一处。他抬手抹了抹,继续向上爬。

这攀登险峰的一幕,映衬出他相约大地的一生。

1990年,28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师李德威初上青藏高原。让李德威如痴如醉的,不是高原美景,而是那些裸露的岩层、丰富的地貌。

因为构造独特、演化过程复杂,青藏高原被公认为地质工作"最佳野外实验室"。

当时,李德威正在参与西藏的一个成矿预测项目。同时,他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一些用主流的板块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

他不讳言质疑:权威学说也存在局限性,能不能挑战?

非议扑面而来:"板块构造学说研究那么多年了,是你一个年轻人说挑战就挑战的?"

当时,已有外国学者提出以青藏高原为切入点,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

"青藏高原是开启大陆动力学理论的'金钥匙'。"一团旺盛的火,在李德威心中升腾:中国一定要先掌握这把"金钥匙",走在世界前列!

求证质疑,除了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2001年,李德威在喜马拉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从那时起,李德威每年都要花2至3个月的时间,奔波在世界屋脊。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将地质考察坐标定在了中国乃至世界最艰苦的地方。

2012年,李德威在阿里地区进行野外调查(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