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艺术家徐竹初:情寄木偶 “雕刻”人生
- A+
- A-
导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南网漳州站特别策划“庆70华诞·忆峥嵘岁月”系列采访活动,本活动分为“我和祖国同岁”、“70年一路有你”、“老企业的光辉岁月”三个部分,将通过东南网图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多角度展现漳州这70年发展的壮阔历程,记录漳州这片土地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下漳州的新面貌。
本期,东南网记者来到位于漳州古城内的徐竹初木偶艺术馆,采访了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徐家木偶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漳州木偶艺术大师徐竹初,听他讲述漳州木偶艺术的“光辉岁月”。
徐竹初在雕刻木偶头(魏培全 摄)
东南网漳州8月3日讯(本网记者 陈惠华 实习生 李祯 许雅鸿 田攀 卢舒煌)小小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选材、打胚、细刻、修光等十几道工序,成为戏曲舞台的人物脸孔,生、旦、净、末、丑,演绎人生百态。
巴掌大的木偶凝聚着民间智慧,也折射古老技艺一路前行的风霜雪雨。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徐竹初家是木偶雕刻世家,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嘉庆年间,从徐氏木偶的第一代徐梓清算起,200多年来,木偶制作技艺薪火相传,到徐竹初和徐强,已是第六代和第七代,木偶已是徐家生活的重要部分。
徐竹初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在漳州古城内的徐竹初木偶艺术馆里,琳琅滿目的木偶頭环绕四周,85岁的漳州木偶艺术家徐竹初面容矍铄,向记者侃侃而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木偶雕刻艺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聊起自己一生热爱的木偶,徐老时而爽朗大笑,时而深情感叹,眼神里有藏不住的光。话语之间,徐老六十多年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漳州木偶的光辉岁月如同电影一样徐徐展开。
“漳州木偶能从民间的‘小玩意’成为国家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国际大舞台成为‘国宝’艺术,我能够成为这样一个木偶艺术家,首先要感谢我们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大力的推广,才有漳州木偶今日的辉煌。”当谈到漳州木偶的昔日荣光,谈到自己这一生的成就时,徐竹初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解放前
木偶艺人生存艰辛
徐竹初1938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市一个木偶雕刻世家。清朝嘉庆年间,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开始雕刻木偶头,世世代代传承了200多年。徐竹初小时很喜欢父亲年徐松手中活灵活现的小人偶,但因为在那个年代,徐年松自己凭着这门手艺生存已成难题,他担心儿子依靠这门手艺无法维持生计,所以不希望儿子学习这门手艺,而是让他上了学。回忆起父亲那一辈的日子,徐竹初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手艺,在旧社会只能是在路边卖泥人玩偶的街头手艺人,混不了饭吃,生存都困难,而且还会被人看不起。”
解放后
年少成名 木偶艺术进入“黄金时代”
青年徐竹初在雕刻木偶头(资料图)
大约在1951年的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民间传统手艺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徐竹初的父亲也成了当时的“大红人”,还被邀请到北京去表演木偶戏、和专家进行交流。母亲的观念因此转变了,徐竹初才得以开始学艺,那时他才十几岁。 1955年时,徐竹初16岁,上初中一年级,他雕刻的木偶作品在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特等奖。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还在展览留言簿上题了词,称赞徐竹初的“木偶头雕刻神情逼真生动”。
中共中央办公室给徐竹初的回信(资料图)
1955年底,徐竹初亲手做了两个木偶,寄送给了毛主席,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两个月过后,他收到了回信。“当时为了答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培养,我特刻了两个木偶送给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当时中共中央还给我亲自回信,说毛主席收到了很高兴,还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这件事给了青年徐竹初极大的鼓舞。1956年时,有关部门还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少年雕刻家徐竹初》。 “解放后,我们这个民间手艺有了一段黄金时代,因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得以发扬和传承。同一种手艺在两种社会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徐老语气里带着一股兴奋和自豪。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欣赏徐竹初木偶作品(资料图 徐强供图)
1976年以后,国家更加重视传统艺术的复兴,木偶雕刻艺术又到了一个高峰。徐竹初将木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尽力恢复传统的木偶形态,更好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同时,对木偶戏进行创新,开始尝试表演现代戏,并创新了革命样板戏,例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各族人民歌颂毛主席》等木偶戏,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收获了众多好评。
改革开放后
子承父业 木偶艺术走出国门
徐竹初和儿子徐强在探讨木偶头雕刻
徐竹初的儿子徐强是徐氏木偶雕刻的第七代传人,是福建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木偶雕刻设计师,也是“竹初木偶艺术馆”馆长。徐强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传统木偶雕刻及制作工艺,从事木偶创作也有40余年。
匠心传承 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资料图)
“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特别是2005年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传承,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前景和更多的创作源泉。”徐强说道,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民间艺术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创作源泉,并能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原先木偶雕刻是作坊式的小工厂,仅仅只是局限于小家庭,小范围的宣传,而发展到现在,国家提供了机会与平台,进行世界级大规模的展览、宣传与交流,木偶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2006年,以徐竹初为代表的木偶雕刻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木偶表演和木偶雕刻在内的木偶艺术,则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徐竹初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未来愿景
把木偶艺术代代相传
徐竹初在漳州二职校教授木偶雕刻(魏培全 摄)
如今,“徐竹初木偶艺术”已经扬名海内外,但是他们的脚步并未停止。为了弘扬木偶雕刻,徐竹初的团队努力开发市场,“以前的木偶作品只有两条路,一是过节的时候卖给小孩;二是卖给剧团,但剧团购买一套就能用上十几年,坏了也只是修修补补。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既有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也有高端精美的工艺品。”
“昔日荣光俱往矣,现在我们父子俩的心愿就是想多培养一些喜爱木偶艺术的年轻人,把这个传统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谈到未来对漳州木偶艺术有何计划和期许,徐老眼神里带着坚定和期盼。现在,徐老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是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着有益于木偶艺术传承的事,他们积极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展培训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参与体验,让更多人认识喜欢上木偶艺术。
他说,“自己还要更加努力地再进行一些创作,活到老学到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希望能更好地为我们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发扬光大。”
(本文资料图由徐强供图)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