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兰考:一棵树的生长,一座城的蜕变

兰考:一棵树的生长,一座城的蜕变

■中国军网记者杨晓霖

焦桐。中国军网记者杨晓霖 摄

中国军网兰考7月20日电(记者 杨晓霖)枝叶繁茂华盖如云,这是一棵树龄56年的泡桐树,挺拔伫立。七月的兰考,在太阳地下站一会儿就热得汗流浃背,但在这片树荫下,沉静的哀思流转,人们怀念着亲手种下这棵树的焦裕禄。

56年,岁月见证了一棵树的生长,一座城的变迁,一种精神的沉淀。

生根

绿色扎了根,精神也扎了根

曾经的兰考,沙丘遍布,贫困凋敝。黄河故道在此流经,兰考就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折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故而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是当时兰考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当时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亩产仅43斤,群众食不果腹。面对这样的情况,焦裕禄却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最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

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着手治理"三害",为此,焦裕禄亲自带队,在兰考全县范围内大规模的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有一天焦裕禄在下乡的时候,看到一位村民正在从地底下挖淤泥,焦裕禄便上前问道: "你这是在干啥"?村民说风沙太大了,把母亲的坟头都吹没了,挖淤泥是为了把母亲的坟头固定住。焦裕禄觉得,治沙的办法找到了--他将这套方法叫做"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从此,兰考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翻淤泥治沙、种树的行动。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