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中国第一
- A+
- A-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共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2500名代表出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共审议各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35项,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5项。此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会议审议,已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新闻
遗址公园今起开放预约参观
从今天开始,参观者不仅可以参观良渚博物院,还可以参观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7月7日上午9点上线,游客进入园区需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进行预约。为了保护世界遗产,每天预约人数不超过3000人。
具体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入园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参观者除了游览文物,还将有机会看到现场考古。 据央视
列入名录有何特殊意义?
刘玉珠介绍,良渚古城遗址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社会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在本次会议上,与会的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又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了它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肯定,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良渚古城遗址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阵地。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阵地。
将开展哪些后续保护管理工作
将认实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
关于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将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