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
- A+
- A-
“莲峰三村”之田中村造福工程新貌。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摄
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午后的宁德城区,骄阳似火,与之一山之隔,提前“退休”的“山民”刘淑钿站在老家田中村在装修的三层小洋楼前,青山满眼,微风拂面,刘淑钿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村外盘旋的公路,他腼腆地笑着说“如果当年没有下山,如果通村公路没有开通,很难想象,今天自己会不会一直在山里砍一辈子的柴片。”
田中村地处宁德蕉城城南镇西北部莲峰山区,与岭头、叶厝两行政村相邻,三村在当地俗称“莲峰三村”,在册总人口2727人,855户。常住78户,174人,与宁德城区仅一山之隔。
山民,笃定要下山
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莲峰公路之前,刘淑钿一家还依旧世代生活在山上——田中村,进城靠徒步,一趟来回就一天。眼瞅着山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崎岖的山路将刘淑钿一家和山下的日子一分为二。山上不止住着刘淑钿一家,荒山野岭,地无三尺平,山民出门走一天,很难遇见谁。
在刘淑钿的记忆里,几代人住在老家土胚瓦房里,稻草当床垫,家里没有一床像样的被子。家中最重要的置办用具就是砍柴刀和锄头。刘淑钿的童年每天就愁着吃、愁着穿,还怕下大雨。每天除了干农活,还有就是砍柴!砍柴!砍柴!
刘淑钿12岁开始挑柴片下山去卖。15岁那年,体弱多病的“顶梁柱”父亲生病走了,家中三兄弟意味着分家,要自食其力。最终排行老三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分家后不久,刘淑钿与大哥一家一样,每天工作主要是各自打理“挂”在山坡上的一点山地,农闲时就钻入树林里砍柴到山下去卖,兑点伙食钱。
也许是贫困的时间久了,便成了淡漠,刘淑钿仿佛在父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1991年左右,已是20岁大小伙的刘淑钿笃定“一定要带着母亲搬下山,自食其力!”
那时候,二哥已下山两三年,在宁德从事屠宰行业,一家通过屠宰手艺已基本可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
“山里拿的都是砍柴刀,到山下拿屠宰刀,应该没问题”在二哥的建议下,刘淑钿选择跟二哥从事屠宰行业,随后母亲也被他带到了城里。
到宁德后,年轻勤奋的刘淑钿常常半夜两三点起床,走村串户帮村民杀猪。起初几年,因为“人脉”都在老家,刘淑钿经常徒步10多公里回老家,半夜两三点起床,帮村民杀完猪,然后收购挑回城关,每次卖完已是清晨四五点。
20岁初头的年纪,换做城里的孩子,大多还在大学校园里读书,不过为了扛起这个家,刘淑钿跟着哥哥从事屠宰业,每天起早贪黑,从无一句怨言。从事这一行,他坚持着一个理念——诚信赢天下,“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客户要求新鲜的猪肉,当天杀完,当天必须送到客户手上。”也因其诚信服务理念,他的“业务”很快“辐射”到蕉城周边乡镇。
1999年,27岁的刘淑钿在宁德已安家落户,娶妻生女。在他与二哥带领下,老家几户村民也跟着下山,从事屠宰行业,并先后在宁德落地生根。
下山的“山民”们,日子过过的都比山里的村民好很多,不过“山民”刘淑钿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有朝一日,城里通往老家的公路能开通吗?”他深知老家的交通闭塞意味着什么:村民依旧住着土胚瓦房,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村民依旧过着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日子,山上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而城里的变化,是一天比一天好。
新闻阅读排行
-
3522 阅读 2020-04-03 08:14
-
1847 阅读 2018-06-15 18:00
-
1823 阅读 2019-05-16 19:15
-
1590 阅读 2019-03-26 14:47
-
1423 阅读 2019-03-30 23:34
新闻热门推荐
-
2 阅读 2022-04-20 11:47
-
12 阅读 2022-04-19 15:46
-
5 阅读 2022-04-18 13:31
-
4 阅读 2022-04-18 13:10
-
41 阅读 2022-04-16 10: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