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喊话政府:别的可以不要,把中国这一“资源”留下
- A+
- A-
"未来的钱学森或将在上海而不是硅谷工作。"
3月28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语重心长地说道。
▲《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此时距离钱学森回国的1955年已过去64年,钱学森逝世也已经10年,美国媒体为何突然又想起了他?
事情要从一张签证说起……
"美国的政治偏执妄想令钱学森离开"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千万不能让他离开。"
为了阻止钱学森离开,美国海军部一位负责人曾在1950年这样说道。
但经过5年被美方软禁的生活后,钱学森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
后来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熟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钱学森也因此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左)回到祖国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1955年10月摄)
"美国的政治偏执妄想令钱学森离开。"在最近谈及钱学森的文章中,《外交政策》杂志如是反思。
这句话其实另有所指,在文章看来,美国似乎如今又要重犯当年犯过的错了,而这次受影响的群体更庞大--涉及35万在美中国留学生。
文章称,许多中国留学生本是因美国的开放而来,但现在他们的担忧却与日俱增,因为美国政府中有人将中国留学生视为间谍或窃取知识产权的人。白宫高级顾问米勒甚至建议全面"封杀"中国留学生的签证。
而美国的猜忌也已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缩短理工科留学生的签证有效期并加强审查等举措,限制中国公民赴美学习。
▲2015年5月20日,几名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新华社)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