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潜艇技术研发面临难题:本国订单萎缩 对澳出口落空
- A+
- A-
日媒称,川崎重工18日向海上自卫队交付了"翔龙"号潜艇。该潜艇使用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和鱼雷干扰装置等先进技术,体现出日本高超的造船技术。另一方面,原本希望借以维持防卫技术的出口却进展不顺利。小松已经停止开发面向陆上自卫队的部分装甲车,创造出高性能装备的产业基础也可能发生动摇。
《日本经济新闻》3月19日报道称,"翔龙"号潜艇全长84米,水下航速20节。借助于AIP,它能够长时间维持潜航状态。该潜艇使用高张力钢板,提高了耐水压性能,并安装有干扰敌方鱼雷、保护自身的装置等。18日首次出航前,艇长阿部纯一对自卫队员说:"我们为能够乘坐世界上最强的潜艇而感到自豪。"面对邻国活动,日本海洋防卫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由高端技术所支撑的潜艇对于自卫队员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
报道指出,日本政府正在推进制定加强防卫能力的政策,计划到2021财年潜艇部队规模达到22艘。此次"翔龙"交付后,日本现役潜艇已有19艘。虽然还存在老旧舰艇更新的需求,但今后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轮流每年建造的机制能否维持下去仍是未知数。
如果不能持续建造,则很难维持此前具备的先进建造技术。对澳大利亚的出口曾被视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希望。日本曾根据新制定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尝试出口"翔龙"同型艇。然而,在建造地点等方面表现出灵活姿态的法国于2016年赢得了澳大利亚的订单。
法国的计划曾经一度被质疑可行性,很多人猜测澳大利亚可能会重新讨论方案。不过,澳大利亚政府与法国2月正式签署了合同。日本防卫省也称,"澳法两国的合作取得进展,我们已不可能参与"。现阶段尚无来自其他国家的洽购。
维持技术的前提是业务盈利。小松停止开发面向陆上自卫队的车辆,也是因为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减少,车辆需求萎缩。如果潜艇采购数量减少,出口也变得困难,人员和设备的维持将成为沉重负担。防卫产业属于开发竞争激烈且重组剧烈的产业,日本维持潜艇技术基础的难题再次暴露出来。
"翔龙"号潜艇。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