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解决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文/扬基】

昨天(1月16日),这个我曾耳熟能详了20年的名字,突然成为了历史。

所以,今天这篇不是计划,但必须写。

多少人曾热衷于子虚乌有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氢弹持有国(三相弹被开除氢籍也是滑稽)";也有不少人纠结于敏构型和T-U构型(其实T-U构型也不是什么严谨说法,只是一个通俗的媒体式简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我看来,这些能争论这和那的无关紧要,全都是因为于敏在50多年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才让他们如此闲得蛋疼。

于敏解决的问题,对于共和国来说,其实很简单,有和没有。

有和没有,有多重要?

"我就不发表意见了,让个高的那个说,他很想发表一下意见"

共和国的第一枚氢弹,是1967年6月17日由图-16投下的。于敏在解决有无的时候,还把第一步的小型化给解决了。都知道美国人那第一颗是80吨的大家伙,只比氢弹稍早展开的中国原子弹研制,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那也一样是塔爆测试的。

哪怕龟兔赛跑,但求只争朝夕

所以刚过一年,1968年12月,改装后的轰-5甲就携带进一步实用化轻量化,改用钚239做材料的5XX型模拟弹头,把东风-3的弹头测试给提前做了。没有这几步的顺利,携带这型3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的东风-3要想顶住种种压力在70年代初投入战备值班,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没有5XX型的顺利研制,首次采用两级构型的东风-4,也不会在立项后很快就确定技术方案和指标--携带改进后重量提升为2.5吨的热核弹头,射程以打击莫斯科为基准。1970年1月,东风-4遥1首射成功,两级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技术突破,不仅使得中国在面对越发逼近的大国核讹诈时更加游刃有余,更是在美苏中三国关系中,及时找到了更为稳固的支点。

1972年,尼克松访华,此时在东风-4基础上研制的长征-1已将"东方红-1"发射入轨一年多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