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 A+
- A-
2019年1月16日,是一个极其悲痛的日子。
这一天,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巨星陨落,沉重哀悼!
说到于敏,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氢弹,你肯定知道这是大国盾牌。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拥有氢弹?目前公认的是5个。
不同的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们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在中国的氢弹发展史上,于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中国氢弹之父"。
只不过,出于保密考虑,直到1988年退休,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虽然解密,但也是有限度的。以至于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
2015年1月9日,他荣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给这位89岁老人颁发了奖励证书。当年,他是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这是这一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名获奖者后,首次仅授予一名获奖者。
为此,有网友甚至给出评价:"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他,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是啊,在那个年代,他的名字--"于敏"两个字就是绝密,还有什么奖励比这个身份更值得自豪的呢?
时光虽已渐渐远去,但记忆必将永留心间。
于老具有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的品格,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无限的忠诚
"核武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
1961年1月12日,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对话中,他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要尽快进行。钱三强希望他能够转行,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其实,对于敏个人而言,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那时的于敏,刚刚34周岁,年轻有为。在国内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开创并辛勤耕耘了近10年之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掌舵者,可谓功成名就。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行,他思考片刻之后,紧握着钱三强的手,坚定地点点头,欣然接受这一重要任务。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