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周”:这是生存之战的殊死较量,痛苦超乎想象

"魔鬼周":最长的一周

■王钰凯李灰懿杨勃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杨磊

这里被称作"猎人基地"是有原因的。

大门口,红蓝黑相间的特种兵标识格外抢眼。往里走,"步步高"、懒人梯、阻绝墙、毒气室……每一组特种障碍设施都氤氲着一股杀气。

一年年、一批批特战精英在这里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练出过人的本领。而这一次,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的"魔鬼周"训练却有很大不同--

报名参训的官兵来自全旅各层级,他们基础不一、素质参差不齐。78名队员中,有参加过各种比武、屡获功勋的特战尖兵,他们为加钢淬火而来;有刚毕业的排长和新晋的上等兵,他们把"魔鬼周"作为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还有6名来自保障岗位的女兵,这些卫生员和话务员只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和队友们并肩作战。

此时,一名原本计划退伍后回大学校园备战考研的上等兵,也站在了"猎人基地"门口。

"只有成功挑战'猎人基地'里的31组特种障碍,完成45个实战课目,才算真正的特种兵。"得知旅里制定"魔鬼周"极限训练的计划后,这位上等兵毫不犹豫地在报名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动员大会现场,这名上等兵贴上了红底黄字的标识,代号8号。在他面前,集训队队长刘近面无表情地宣告:"'魔鬼周'的第一个准则就是:这里没有姓名,没有军衔,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眼前的敌人!"

"魔鬼周"就这样来了。

这是一场与"魔鬼"的殊死较量。"魔鬼"可能是身边无情的教练员,可能是恶劣的训练环境,可能是艰难的作战任务,甚至可能是队员们自己。

这是一场没有主角的生存之战。胜利者将赢得机会生存下去,失败者只能出局。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