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美国在贸易、科技与知识产权领域指控中国的证据很单薄
- A+
- A-
近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彭博社撰文表示,美国声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外资强迫技术转让"等问题上"作弊",以此为理由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然而,得出这些结论的方法与数据均十分可疑,美方的说法经不起严肃推敲。
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奇文章:《中国真的"作弊"了吗?》
同样的话重复一万遍就成为真理,在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冷战"逐渐发端之际,这话用来形容美方对中国的指控可谓恰如其分。美国两党政客均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政府"强迫"在华美国公司转让关键技术,"大肆偷窃与侵犯"美国的知识产权,并对本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庞大且不公平"的政府补贴--这些指控加深了美国人的恐惧,认为中国对美国的繁荣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
同很多长期观察中国的人士一道,最近几个月我也频繁接受采访。典型的流程是,采访者上来就基于错误前提抛出一堆问题,比如:"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每年'偷窃'的美国知识产权价值数千亿美元。难道现在不应该站起来,反击这个对美国来说最大的经济威胁吗?"
但是,"所有人"到底知道什么呢?这个说法源自一份"知识产权委员会报告(IP Commission Report)",该委员会主席包括两名知名公务员,前国家情报局局长丹尼斯·布莱尔(Dennis Blair)与前任犹他州州长、现驻俄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 Jr.)。
"知识产权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报告
该委员会2017年估计,美国每年因"知识产权偷窃"问题导致2250亿至6000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损失,范围波动很大。其中,80%到90%的部分由"被偷走"的商业机密组成,剩下的则是伪造与盗版的软硬件。
不过,对于这些"被偷走"的商业机密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具体数据能支撑其估值。"知识产权委员会"的计算基于普华永道(PwC)与"责任企业与贸易中心"(CERATe.org)一项2014年的研究。而这份研究本身则依赖可信度存疑的"代理模型"(proxy modeling)方法--一言以蔽之,对于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其统计学意义上的猜估是基于相关犯罪活动的现成数据,比如毒品走私、腐败、职业欺诈与非法资金流动。
这些情况在各国都不少见,但"知识产权委员会"声称,因知识产权问题造成的损失约为美国1%到3%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从上述对非法活动的猜估到这个结论,"步子迈得也太远了"。
美国国务院网站介绍,美国每年因知识产权相关犯罪损失约2270亿美元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