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经远舰档案现身德国 揭示甲午海战败因
- A+
- A-
新华社柏林12月28日电(记者张远 任珂 翟伟)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德国多家档案馆,发现了一批"经远舰"等清末参与甲午海战的北洋军舰档案。
这些档案展现了清政府在武器装备采购方面"以夷制夷"的决策思路。同时也表明,清政府对迅速增长的日本军力有所戒备并开始寻求先进的武器装备。
但档案中也透露出一些细节,或许可以间接揭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败因……
"以夷制夷"的国际招标
1887年1月,德国伏尔铿船厂码头,猎猎龙旗在寒风中飘扬,"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正式完工下水。
这是当时的新式战舰。它的买主,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
在那里,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正在进行。面对外敌入侵的压力,清政府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装备和技术自救。
伏尔铿船厂坐落于彼时德国波罗的海南岸城市斯德丁。1885年,由这座船厂建造的"定远舰""镇远舰""济远舰"运抵中国。同一年,清政府决定再向西方采购四艘"铁甲快船"。
这是德国联邦档案馆向记者提供的德国外交档案,泛黄文件封皮上用哥特字体写着"贸易、船舶"。档案内包含若干中国与德国间围绕购舰合同的通信、文件。(新华社记者张远摄)
史料记载,当年,筹划海军事务的李鸿章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从德国购买"经远""来远"两舰、从英国购买"致远""靖远"两舰,以让两国"利益均沾"。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中德晚清军事交流史专家培高德说,清政府采购这四艘军舰时,有意作出在英国和德国两方中摇摆的姿态,促使"两夷竞标",这体现出当时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
德国联邦档案馆保存的一些信函和简报显示,当时,德、英争相向清政府推销本国最新设计的军舰,两国媒体也围绕孰优孰劣相互攻讦。
这是德国联邦档案馆收藏的一份外交简报。简报中提到了一篇有关英国造船厂火炮实验失败的媒体报道。(新华社记者张远摄)
培高德说,就装备设计而言,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迫使两国拿出可谓彼时最先进的方案。相较而言,德国"经远"级方案为装甲巡洋舰,防护略优,航速稍慢,生存能力更强;英国"致远"级方案则为穹甲巡洋舰,火力足,相对航速较快。
记者翻开一些函件看到,当时德方围绕购舰合同的细节部分与时任清驻德公使李凤苞、许景澄往来书信、电报繁多,档案中也记载李凤苞曾亲赴船厂考察。
培高德说,这表明清政府不再如以前那样通过洋行或是海关总税务司等"中介机构"购舰,而是通过驻外使节直接联系造船厂家比价比货,以一线体验提供决策参考。
装备领先的坚甲利炮
史料记载,虽然清政府决定从德英两国分别购舰,但在舰上重炮的选择上,李鸿章坚持采用彼时知名的德制克虏伯火炮。
图为翻拍的克虏伯基金会收藏的李鸿章照片。这是甲午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时赠予克虏伯工厂当时掌门人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张远摄)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