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陆委会前副主委:大陆“武统”的可能性在变小
- A+
- A-
【环球时报记者吴薇】台湾蔡英文当局上台后,两岸关系急剧恶化,“武统”“2020统一时间表”等成为两岸关系热门词汇。今年以来,大陆军舰和军机持续绕台、美国军舰3次通过台湾海峡,加上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溃败,都让所谓“时间表”以及2019年的台海局势更受瞩目。《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专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陆委会前副主委赵建民。在既有两岸关系实务经验,又在相关领域有深入学术研究的赵建民看来,两岸未来出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较大,而“武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两岸40年,可分三阶段
环球时报:今年大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与之相关联的还有1979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您怎么看这40年来两岸关系的变化?
赵建民:40年来两岸关系有起有伏,但基本上是朝着越来越开放、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发展。我认为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开启第一个阶段,其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两岸过去全面对峙的格局,中国大陆开始采取和平统一的政策,跟过去非和平统一政策有重大区别,并向台湾提出交流建议。在这段时期,另一个关键点就是1987年蒋经国先生决定开放老兵到大陆探亲,两岸民间交流正式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两岸民间经贸交流已波涛壮阔。第二阶段,始自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即“汪辜会谈”),这是两岸第一次历史性接触。之前虽然大陆改采“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但两岸基本上还是对峙状态。1993年的会晤意味着两岸开始在公权力支持下,展开协商谈判、解决问题,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个阶段,就是2008年马英九先生上台后,两岸交流全面解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出现和平发展局面。从2008年到2016年马先生下台,两岸共签署21项协议,另外还达成两个共同性意见,这都是空前的。我个人认为,两岸关系首次出现和平交流与发展,具有无比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其中一个关键年份就是2005年,连战先生带领前不久刚刚过世的江丙坤先生到北京访问,与大陆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将当时两岸之间的严峻形势稳定下来。
环球时报:您认为这4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最好的是在哪年?最差的又是在哪年?
赵建民:最好的情况自然是从2008年到2016年马先生执政时期。严格说,这个阶段并不完全延展到2016年,因为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事件”,不但导致两岸正在谈判的服务贸易协议少了“临门一脚”,更重要的是两岸货贸协议也没能签署,两岸协商随之中断。当然,交流高峰发生在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历史性的会晤。那时我正好担任台湾陆委会副主委,直接参与好几个协商的筹划,也体会到这一时期不但两岸民间交流热络,两岸关系首次从片面交流——台湾人单方面到大陆从事商务活动或旅游、台湾资金单向向大陆输出——发展到2009年之后的双向交流。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讲的“三通”,在2009年顺利完成两岸直航,两岸航线从开通时每周约有两三百个航班,增加到2016年每周800个,使得两岸之间的商业、旅游更加方便。
当然,两岸关系起起伏伏,现在又进入另一波低潮。我个人认为最糟糕的情况应该是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他陆续推出若干政策,包括所谓的“正名公投”和“公投入联”。当然多数台湾人并没有让他为所欲为,但对两岸的冲击却是前所未见,直接导致2005年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因此,我认为2002年到2005年间,可以说是过去40年来两岸关系最紧张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