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字头到“G”字头 军交运输向实战靠拢
- A+
- A-
从"代"字头到"G"字头,军代表的五十七本表簿见证--
军运如何向实战靠拢
■中国国防报记者康子湛通讯员吴昊杨天明
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中国的铁路发展史,见证了国家的百年巨变。
原驻沈铁长春军代处副主任张立星,作为一名在军交战线工作20多年的老兵,手里也有一份别出心裁的"军交运输发展史"--自己手写的57本《铁路军事运输综合簿》。
张立星告诉记者:"《铁路军事运输综合簿》既是军代表的日记本,也是军事运输的'身份证',每一本都详细记录了军列的车次、时间、军运号码、军供保障等信息。一本本表簿内容的变化,就是军交运输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最好见证。"
张立星初次与《铁路军事运输综合簿》结缘是1997年。那一年,他从军校毕业分配到驻吉林铁路分局军代处,专门负责军列调配工作。
当时的《铁路军事运输综合簿》写满了"代"字头。所调配的军列都是代用客车,车厢内没有座位,只有一扇小窗户,夏天车厢内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坐在里面就像蒸桑拿。那时候,张立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战士乘车有个座。
随着国家铁路建设不断完善,2006年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张立星多次和沈阳铁路局车辆、客运等部门商讨客车选扣、使用及调度相关流程,最终制定出台《沈阳铁路局建制部(分)队铁路输送客车使用保障办法》。在《铁路军事运输综合簿》,张立星开始写代表快速旅客列车的"K"字母。
从"代"到"K",看似一个微小的变化,却极大改变官兵乘行环境,运输投送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自此后,冬冷夏热、无水无电的"闷罐车"成为了历史。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