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围歼“二流”部队 为何成了粟裕;;最紧张的时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光亭】

今年是淮海战役七十周年,在解放战争期间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是在解放军并没有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战事最为困难,其中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就整整用了十二昼夜,更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解放军攻入黄百韬的司令部

没有人会想到

今年是淮海战役七十周年,在解放战争后期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在解放军并没有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战事最为困难,其中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的艰难就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解放军最初的计划就是首先围歼位于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因为黄百韬兵团的实力在国民党徐州"剿总"所属的四个兵团中,属于战斗力比较弱的,而且位置在最侧翼,比较孤立,是最理想的打击目标。

而在国民党方面,11月10日战役刚打响,杜聿明就奉命赶到徐州,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的身份负责实际指挥,尽管他刚刚到徐州,对战场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凭借经验,立即判断出解放军不可能同时攻击黄百韬和徐州,必然是有主有次,有主攻有佯动,而在黄百韬和徐州这两者之间,解放军主攻目标肯定是黄百韬。而此时黄维兵团正在兼程赶来,同时有迹象表示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正南下阻击黄维。

要解救黄百韬,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徐州,那么在黄维兵团未到达之前,以目前徐州国民党军的力量是没有绝对把握击破华野,于是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让黄百韬兵团坚持七到十天,在这期间,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会合东进的黄维兵团,计九个半军先攻击徐州西南的中野主力,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之围。第二方案是以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集中邱清泉、李弥兵团全力向东解黄百韬之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认为第一方案太冒险,如果黄百韬兵团坚持不了七到十天,攻击中野的主力和守徐州的部队都将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所以决定实施第二方案。

虽然很多人认为杜聿明的第一方案更为积极主动,甚至认为如果照此执行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当时都不敢确定,黄百韬兵团能否在华野主力的猛攻下,坚持七到十天。

但是,实际情况是--黄百韬兵团竟然坚持了整整十二个昼夜,甚至让有着"战神"之称的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排兵布阵上都一度感到为难。

那么黄百韬兵团实力究竟如何,又是怎样能顶住了华野主力的十二昼夜猛攻?

杂牌的大拼盘

黄百韬的第7兵团是1948年6月临时由整编第25师、第3快速纵队、第2交通警察总队等部队组成,开始并没有番号,就以主官的名字叫黄百韬兵团。豫东战役原来的第7兵团(区寿年任司令)被解放军歼灭之后,第7兵团的番号才给了黄百韬兵团,同时编入了第44军、第63军和第64军,从临时编组正式升级为固定编制。

到淮海战役开始前夕的1948年11月,又将驻防海州(今连云港)的第100军也划归第7兵团,使第7兵团下辖5个军12个师(但100军的第19师因为刚刚被歼,还在后方重建整训,没有参战,实际为5个军11个师),编制规模在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中仅次于头号主力邱清泉的第2兵团。

不过第7兵团虽然有5个军,但是各部队来源复杂,25军(原来的整编第25师)是黄百韬的嫡系部队,中央军系统。44军原来是川军,63军和64军则是粤军旧部,刚刚编入兵团的100军是中央军。

就是黄百韬嫡系的25军,说是中央军,但所属3个师中,只有第40师是纯正的中央军,108师原来是东北军67军,148师前身则是川军。

装备方面,这5个军都不是美械部队,都是日械和国造混杂,军配属1个日式野炮营,师配属1个日式山炮营,团则配属1个迫击炮连和1个九二步兵炮连(有的团则是迫击炮连和37毫米速射炮连),营装备6挺重机枪,连装备9挺轻机枪和6具日式掷弹筒。所谓日械的重要指标就是指配属火炮以日制为主。

步兵武器并不完全都是日制的三八大盖,也有大量的国造中正式七九步枪,轻机枪更示意捷克式为主。另外,也装备了部分汤姆森冲锋枪、火焰喷射器、"巴祖卡"火箭筒等美式装备。

日械部队主要是指火炮以日式为主

这样的装备看上去似乎很混乱,不如美械部队齐整,火力也比美械部队逊色。但美械是需要大量的弹药支撑,才能发挥出火力的威力,而这样的日械国造混杂,再加强一些冲锋枪、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美式装备,恰恰是汇聚了日式、国造和美式装备的精华,但又没有美械部队那样对弹药的高度依赖。

而兵团司令黄百韬也不是"苗正根红"的嫡系,黄百韬,字涣然,号寒玉。1900年出生,祖籍广东梅县--这也是为什么将粤军系统的63军和64军都划归他指挥的原因。早年在北洋军阀李纯部队当兵,后来到江苏省防部队,再投靠张宗昌,从马弁一直升到旅长。1928年跟随张宗昌部属的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这才算进入了中央军系统。进入中央军后,历任团副、团长、副旅长、旅长、师长。1935年进入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冀察战区参谋长、军令部高参,1939年调任第三战区参谋长,在这个职位上他的表现逐渐得到了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赏识,算是成了顾祝同派系,这才在1943年10月由顾祝同推荐担任第25军军长。

黄百韬只能算是嫡系中的杂牌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