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大豆;;后 “澳大利亚大麦”也要凉凉?

两个月前,一艘满载着7万吨美国大豆的船只,为赶在关税生效前入港,使出了“洪荒之力”加速航行,但最终没能跑赢时间,不得不在海上漂流一个多月。网友打趣称,一个多月的时间,大豆会不会成为豆芽?

日前中国商务部发布另一份公告,令“澳大利亚大麦”也感到类似焦虑。11月1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限为一年,特殊情况下将再延长半年。

想想“美国大豆”的遭遇,“澳大利亚大麦”不禁感叹:身为“出口农作物”,命运如此多舛!

▲一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酿酒大麦在中国码头卸运。(新华社)

澳方对反倾销调查表示理解

早在10月9日,中国国际商会就向商务部提交了澳大利亚大麦反倾销调查申请,给出的理由是,澳大利亚大麦以低于正常价向中国大幅度出口销售,对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路透社透露了申请书上的数字,2014年至2017年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麦数量增长了67%,且大麦价格下滑了近1/3,至每吨198.05美元。2017年,中国大麦总产量为166万吨,低于2014年的181万吨。

这组数据提供了存在反倾销的可能性。经过初步审查后,商务部于11月19日决定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将在2019年11月19日前结束,特殊情况可延长至2020年5月19日。

▲商务部官网截图

这份调查公告原本只是商务部的例行程序,但发布后却引发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媒体的“深度揣测”:《澳大利亚人报》认为,反倾销调查发生在澳中外交关系紧张之际,两国正就人口稀少、拥有大量海洋资源的太平洋岛国争夺影响力;《悉尼先驱晨报》指出,这是中国对澳美宣布在巴新重建马努斯岛军事基地、扩大电网建设做出的反抗。

对于西方媒体的“过度解读”,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西蒙·伯明翰澄清,希望外界不要对反倾销调查疑虑太多。“这项调查是应中国国际商会的请求进行的,我们对此表示理解……政府监管部门应工商业团体的要求进行反倾销调查,在各国都不罕见,中国相关部门只是在履行其职责,大家无需多想。”

澳大麦之痛:干旱天气、反倾销调查、农药残留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网消息称,反倾销调查消息公布后,澳大利亚多家谷物公司股价下跌,包括澳大利亚最大谷物集团CBH、澳大利亚格雷恩集团(GrainCorp),后者股价当日下跌了2.6%。

▲一辆CBH集团装运谷物的列车(维基百科)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