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美国人的绝招;;五擒五纵;; 造就了美军噩梦
- A+
- A-
1952年,马克·韦恩·克拉克接替李奇微成为新任美国远东地区总司令,当他任职时,朝鲜战争已经进入阵地战阶段,交战双方经常为了争夺一个小小的山头进行连续、反复而残酷的战斗。
奥斯卡影帝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美国电影《猪排山》,讲述的就是当时一次争夺山头的战斗,美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守住了猪排山。
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猪排山》男主角克莱门斯中尉(图源:时光网)
这部电影是在美国军方大力资助下拍摄的,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也被称为"美国人的上甘岭"。
拍的内容挺丰富,不过整部影片其实就是想说两句话:
一是借助影片中两个美方高级将领之口说出的--不是我们打不赢,都是政客们扯后腿;
二是美国士兵英勇无畏。
那么,事实真如这部电影所言吗?在当时的"猪排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志愿军与美军在这里究竟怎样博弈,结局又如何呢?
文|王正兴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编辑|黄俊峰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像美国电影《猪排山》这样"不是我们打不赢,都是政客们扯后腿"的观点,有人表示不赞同。
1953年,他留下这样一段话:
一些所谓的军事专家说,在我任职期间,只用有限的武力,无需扩大战争的规模,在任何时候,胜利都是我们的,我非常不赞成这种说法。我们从来就没有足够的兵力,而敌人却享有雄厚的力量,他们不仅可以阻止我们的进攻,而且还可以夺取小规模的胜利。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统率"联合国军"的美国远东地区总司令、陆军四星上将马克·克拉克。
克拉克虽然认识到美军并非"战无不胜",但是似乎并未深刻领悟到志愿军这些"小规模的胜利"的真正意义。
1953年7月28日,马克·克拉克(左一)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身份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
所谓集腋成裘--"小规模的胜利"不断蓄势,时机成熟后发起雷霆一击,获取大胜。
这正是发生在"猪排山"的真实故事。
1美国这支"生力军"给志愿军出了大难题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尾声阶段,由于损失严重,美军向朝鲜战场补充新的武装力量。
1951年4月9日下午,美国国民警卫队第40师的先头部队乘运输舰"帕特南将军号"抵达日本横滨;国民警卫队第45师的出发准备也已结束。
他们就是美国派往朝鲜战场的第8和第9个师,也就是美军的第十六军。
注:一些人认定战争中美军在朝鲜只有7个师,但实际美国向朝鲜战场投放的,为骑兵1师,步兵2、3、7、24、25、40、45师,陆战1师,共计9个师,另外还有空降187团。
美国国民警卫队,最初为美国各州民兵组织整合而成,原则上为美军后备力量,平时归州政府指挥,但联邦政府仍有权召集他们,事实上这支武装力量几乎没有缺席二十世纪至今美国任何的重要对外战事。
美国国民警卫队"名不副实",实为美国对外战争的利器之一
军事阅读排行
-
10253 阅读 2022-09-15 17:57
-
6673 阅读 2020-05-18 12:54
-
2895 阅读 2023-05-06 15:34
-
2787 阅读 2022-10-08 14:36
-
2599 阅读 2022-11-13 11:03
军事热门推荐
-
496 阅读 2024-05-27 09:53
-
613 阅读 2024-04-01 08:10
-
170 阅读 2024-04-01 08:06
-
831 阅读 2024-01-28 10:09
-
555 阅读 2024-01-24 0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