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门”只剩不到4小时 北斗卫星成功传回了信号

改革开放40年

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成功发射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期盼已久的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终于传回,等待的人群欢呼跳跃起来。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然而,这个建设过程却困难重重。

1994年,我国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全球组网,并占用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中国与正在建设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一小段以供使用。

2000年4月18日,北斗正式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将无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7年4月初,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终于如期矗立在发射塔架上。但是,新问题出现了。

"进行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突然卫星应答机异常。而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此时留给杨长风他们用来修复的时间只剩下三天。

从西昌赶到成都,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检验测试。"那个时候,我们只能用汽车运过去,颠簸四五个小时,都是怀里抱着的,防止车的震动,像个孩子一样保护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回忆。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起飞,于4月17日20时许传回了信号。

中国北斗一飞冲天,赶上了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班车。

"7年之限",背水一战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我国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探索,并逐步形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逐步从服务国内到亚太,再到全球。然而,这个建设过程却困难重重。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彼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放眼星空,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已被美俄全部占用。我国与同时希望建设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一小段频率,提供卫星导航共同使用。这一小段频率,是建设一个全球导航系统最基本的频率需求,各国均可平等申请。

2000年4月18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将无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彼时,我国虽已发射三颗北斗试验卫星,但其不具备主动发射下行信号的能力,而符合国际电联规则的北斗二号卫星仍在研制。

距7年限期只剩不到3年,如果不能成功发射一颗导航卫星,频段就只能拱手让人。

北斗人背水一战,倒排工期,将研制周期大大缩短。硬是将原定2007年底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卫星,调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关门"前挤进"导航俱乐部"

终于,在2007年4月初,我们迎来了最后的发射阶段。

但是,新问题的出现令杨长风猝不及防,"运载火箭上了发射塔架,进行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突然卫星应答机异常。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确保拿到频率资源,要有这个信号,于是我们把应答机取出来进行修复。"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