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远程猎杀F-22凭啥?就凭这武器

这篇军评发表的时候,观网军工组应该正在前往珠海的途中了。国内各军事媒体已经随着珠海航展布展阶段,一件件展品运抵现场,而提前进入了两年一度的“航展时刻”。而在外媒这边,也铆足了劲,开始报道中国“最新秘密武器”。

由于到目前为止对中文的机翻工具仍然不太好用,因此“语言壁垒”仍然存在,这导致了即使是国内网络上已经出现过清楚介绍的一些东西,在他们眼里看来仍然是十分神秘。比如PL-XX空空导弹,本周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的日裔作者凯尔·沟上再次炒作PL-XX超远程空空导弹——然而,正如我们说的,可能他们的翻译工具不太好使,这位老兄对于这种“革命性”的导弹,显然有什么误解。

另一方面,本周俄罗斯最大的PD-50浮船坞就这么沉了,这个浮船坞的沉没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年久失修——事实上浮船坞就是消耗品,如果苏联还在,PD-50早应该功成身退,被新一代的浮船坞所顶替,但……历史没有假如。所以,PD-50的沉没表明,苏联的遗产终有吃完的一天。

但围绕PD-50的沉没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俄罗斯塔斯社本周又豪情万丈高调宣布明年就要抢在中美之前,率先服役世界上第一种高超声速洲际导弹,同时卡莫夫设计局又展示了一种相当有创意的高速直升机设计。到底俄罗斯行还是不行?咱们再N+1次的来说说。

“超远程空空导弹”就一定是打加油机的?呵呵

本周,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刊登了他们常用的日裔作者凯尔·沟上的一篇文章《中国新导弹概念将如何瘫痪美国制空权》,称中国空军歼-16战斗机携带的PL-XX超远程空空导弹是和俄罗斯的K-100(KS-172,现在解放军随苏-35引进了这种导弹)空空导弹类似的“地空导弹上机”的产物,射程可能在300公里,主要用来打击预警机、加油机这类的目标。然后基于这个臆想的前提,他谈论了一番预警机加油机对于美国在亚太地区作战的重要意义,以及一旦中国用这种导弹将这些目标摧毁,会给美军带来什么影响。

然而……这种说法啊,就很好笑。

歼-16携带PL-XX导弹升空PL-XX导弹,还真不止这点能耐。

咱们这儿说的PL-XX,是指此前歼-16曾挂载参加红剑17演习的那种火箭发动机动力的空空导弹。根据相关论文的论述,这种导弹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可调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这比霹雳-15、R-77-1和AIM-120D所采用的双脉冲发动机更进一步,全程可以调节燃料消耗速度,而不是留一截药柱在必要的时候开机。这就意味着,它的动力曲线可以更优化——在攻击300-400公里目标的时候,它在弹道末端仍将有相当多的燃料,因此可以跟上目标的高过载机动动作——在这个距离上,它甚至可以攻击包括F-22在内的现代化空优战斗机,而且目标单凭机动是无法甩掉PL-XX的。

而如果把全部燃料用于提高射程,在弹道末端靠惯性飞行,那么这种导弹的最大射程可以延长到700公里——此时由于导弹燃料用尽,主要用于攻击机动性不佳的预警机、加油机这类目标。

其实中国的超远程空空导弹也不止PL-XX一种,之前我们就曾写过,根据不同的文宣资料,目前国内的远程、超远程空空导弹已有4种。

其中目前已经接近服役状态的是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所的霹雳-15导弹,该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射程可以达到150公里,是歼-20、歼-16、歼-10C的主要空战武器,而且该导弹也在歼-11B等较老的飞机上进行过挂载,可以推断,它和美国AIM-120D一样,将会全面替换现役中程空空导弹,把未来的空战交战距离延长一大截。

而霹雳-XX,由于尺寸较大,已经无法装入歼-20的弹舱,主要是由配合歼-20作战的三代半非隐身战斗机携带,如歼-16。这是一种开启空战新模式的导弹,具体咱们后面会分析。

第三种,据此前文宣材料,是航天科工集团开发的“霹雳神剑”导弹,该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动力,射程300-400公里,可以装入歼-20的弹舱。

第四种,也是据文宣材料提到,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开发了一款新型的全程可调推力冲压发动机,该导弹据称是为国家某重点项目研制,而这一项目据称是航空工业空空导弹院的。据称,这种导弹的尺寸可能较大,不能在歼-20弹舱内携带。

这其中的第三、第四种导弹,似乎可以视为霹雳-15和霹雳-xx的冲压动力升级型,其要么尺寸比霹雳15和霹雳XX更小,要么是射程比后两者更远。不过,从相关消息也可以看出,其中“霹雳神剑”的可能已经较接近于装备部队,旨在替代霹雳-XX的大型冲压弹,目前还在进行动力试验,距离能够真正实弹打靶也还有相当的距离。暂时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两种冲压导弹,主要说霹雳-XX。

我国随苏-35引进了俄罗斯KS-172导弹,是这种战斗机重要的“撒手锏”

霹雳-XX作为一种超远程空空导弹,却并不是冷战时代就开始出现的超远程空空导弹的设计思路。

我们知道,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要追溯到冷战时期,第一代实用化的“远程”空空导弹应该是苏联图-28大型截击机所配用的R-4空空导弹和苏-15用的R-8,这两种导弹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服役,射程23-25公里,主要任务是攻击美国的战略轰炸机,这些导弹都采用了半主动制导原理,其配置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空中发射的地空导弹。相比之下,美国的“麻雀”空空导弹射程从10公里提高到30公里,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也就是1965年以后了。

在当时,20-30公里射程对于空空导弹来说已经算得上是“远程”,当然后来随着技术发展,这个概念也迅速发生变化。1974年,划时代的AIM-54“不死鸟”导弹出现,这种导弹的理论最大射程可达200公里(在试验中击落过203公里外的目标),如果用来对付战斗机目标,它的射程就只能是在100公里以下了,此时导弹尚有较强剩余动能,战斗机靠机动也躲不利索。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发射285枚“不死鸟”导弹,击落至少78架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幻影F-1、超军旗飞机,伊朗甚至还用它拦截了“飞鱼”和C-601反舰导弹。

在动力段,或者较近距离上,导弹能量较高,机动能力也就好,战斗机无法凭机动躲开(AIM-54击落F-4靶机)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