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空间站:“太空丝路”展现东方智慧

跳出丛林法则思维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的消息立刻在全世界引起高度关注与议论,但也在情理之中地引发诸多猜疑。在5月28日的发布仪式上,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特别强调了该项目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即有西方舆论指出中国此举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打算利用自身在第三世界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来博取额外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述说法在逻辑上似乎很有说服力。

然而,分析代入的环境和参量不同,逻辑合理性的评估标准也必然不同。某些西方分析语境完全是最简单的短期利益交换计算,可中方绝不会以如此短浅的目光来考虑并贸然推出一个与全世界所有国家相关的科研项目。事实上,中国此举并非单方面宣布,而是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发出邀请并操作。后者作为联合国下属机构的职能是服务于所有联合国成员国,而非特定国家群体。联合国的参与既从项目操作层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对项目本身起到监督、分责的作用。发布仪式上虽然特别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但首先仍然强调了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态度。

考虑到发达国家自身具备相对较好的太空科研条件,其中有些国家本来就是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成员国;而其他发达国家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或美国的有偿合作。因此,中国的完全不设门槛、完全开放的空间站科研合作提议等于为那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绝大多数为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参与"太空游戏"的捷径。这在过去对于上述国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必须承认,虽然人类的"太空拓荒"及"宇宙大发现"活动从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进入轨道算起已经有超过60年的历史,且太空探索对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就整个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台。国与国之间在科技能力与国家实力上的巨大落差在太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影响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航天大发现"活动中,这不仅意味着他们难以充分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利益与机会,更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未来人类的太空化前景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