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如何建构Nakba记忆?

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民族身份需要依托疆土、语言和共同记忆等要素才得以维系。丧失故土之后,共同记忆成为巴勒斯坦"共同体"想象和情感的主要来源。难以实现的独立建国梦想,分崩离析的难民社区,时刻遭受剥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苦难艰辛的难民生活,以及难以排遣的"乡愁",都驱使巴勒斯坦人建立一种基于"Nakba"记忆的集体身份认同。面对以色列强权占领和"除名毁忆","Nakba"记忆日益成为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实施文化抵抗和维权的武器。

在难民营,背井离乡的巴勒斯坦人用各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实践"Nakba"记忆,以不忘失去的故土。他们在难民营往往以旧村庄单位聚居,维护旧有的社会关系和传统习俗,甚至选择村庄内部通婚。他们以在旧村庄时熟悉的名称命名难民营、街道、孩童、学校和企业。他们保存着旧的房契、地契、身份证明、信件、旧宅钥匙、旧巴勒斯坦地图等象征故土家园的物品。2000年,以色列《国土报》记者阿里·沙维特采访流亡美国的著名巴勒斯坦知识分子爱德华·W.萨义德时,就发现后者办公室里摆着一副镀金的巴勒斯坦完整地图。伴随着老一代难民的老去,这些物品的代际移交也往往成为一种延续记忆的庄严仪式。难民社区还积极建立旧邻里协会或俱乐部,以提升年轻一代的记忆。

难民知识分子也以书写和展现民族创伤和流亡生活体验为主要的文艺和历史创作题材。"Nakba"记忆在巴勒斯坦人的艺术活动中尤其被置于中心位置。萨义德的著述大多数以巴勒斯坦问题为题材,以深邃犀利的言辞批判着西方殖民主义带给中东的灾难和西方知识界的"东方主义"偏见,积极倡导以文化和记忆来抵抗占领和遗忘。著名巴勒斯坦民族诗人马哈茂德·达维什的诗作,如脍炙人口的《最后的天空之后》等,大多寄思记忆中的故土家园,抒发巴勒斯坦人的丧家离乡之痛。这些知识分子的创作,倾吐着巴勒斯坦人的哀思和愤懑,支持着他们抵抗压迫和占领的信念和激情。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