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来到了《上海公报》签署地 希望美国决策者有前辈的智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沈逸】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郭兰英唱响的《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7月30日至31日,全球瞩目的第十二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将在上海举行。会谈前的种种迹象,一方面继续显示出中美经贸磋商的复杂性,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也清晰地表现出--一如歌词所述的那样--中方坚定而自信地做好了不同的准备,而最终的走向,取决于美方的诚意和实际行动。

将经贸磋商的地点选择在上海,中方商务部的表态淡定而直白,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7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原话来说,就是"在不同地点磋商'十分正常',上海具备开展磋商的良好条件。"当然这种透射着东方谦逊、低调的政治智慧的外交辞令,没有影响外部的解读,华盛顿方面,白宫就此次经贸磋商的新闻稿显示,美方认为,中方将地点选择在上海,表达了相应的期望。

对中美关系而言,上海当然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点: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1980年代访华的里根总统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参观了城隍庙;1998年访华的克林顿总统不仅参观了人民广场的历史博物馆,还就台湾问题做出了"三不承诺";2001年和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及奥巴马,都对上海进行访问。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