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壹刀:来认识一下 这个“偷抢骗坑”的高手—美国!

文/刀贱笑

1620年冬,"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抵达美国东海岸普利茅斯港,41名清教徒在船上签下公约,准备据此管理上岸后的新世界。这份写在羊皮纸的公约,涵盖契约、法制、民主、自由以及清教主义中的个人主义和自我奋斗等精神,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源头。

四百年后,美国一些人指责中国动员全社会偷美国时,理由之一,就是这威胁了美国精神中的那些信条,甚至危及整个西方民主自由世界。就算污蔑人,他们都要站在道德高处,弄得好像美国有多冰清玉洁,这的确"很美国"。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连很多美国自己人都不认同那些人指责中国时的理直气壮。

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凯瑟琳·爱泼斯坦在写给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说,美国人在批评中国前应该先读一下自己的历史:19世纪前后,"窃取外国技术是当时美国的惯常做法。"

其实,美国历史上何止是偷,骗、抢、坑的事也都干过不少。200年前的英国,"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国债持有者,二战后马绍尔群岛的岛民,还有夏威夷王国的复国者们,都曾目睹美国的面目。

"偷"

凯瑟琳·爱泼斯坦提到的那段美国盗窃史,美联社经济问题作家保罗·怀斯曼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过详细记述。

他说,18和19世纪的美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窃取别国先进技术的国家。

那时,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缺乏工业设备和人才。为了尽快发展工业,1791年,建国先贤之一、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公开呼吁,美国"需要买下欧洲所有为人所知的机械。"

那时的先进工业主要就是纺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保持绝对领先。但为维持优势地位,英国严禁设备和人才外流。

英国政府当时规定,试图将工业设备偷运出国的人,将被处以200英镑罚款。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2.2万美元。如果涉及最重要的纺纱机,罚款还要翻倍。除了设备,英国还对"猎头"们发出警告,每招一名工人去海外工作,就要坐牢一年。

即使这样,英国仍然没能阻止技术、设备和人才的流动。既买不到设备也招不来人的美国转而鼓励盗窃。汉密尔顿承诺,为美国带来纺织设备和技术的英国纺织工人将受到重赏。

这个咄咄逼人的政策,使当时的美国成了"窃取知识产权的世界温床。"

来自英国德比希尔的塞缪尔·斯莱特就是汉密尔顿政策的一个成功案例。他是英国顶尖工厂的学徒,发现大西洋对岸有更多机遇后,他不顾禁令,伪装成农民登船来到美国。他在罗德岛复制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把先进技术引了进来。

斯莱特在美国功成名就,被誉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但在家乡英国,他的外号却是"叛国者斯莱特"。

比斯莱特稍晚一些,1810至1812年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家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尔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他参观那里的纺织工厂,靠记忆记下其中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在洛厄尔返美途中,收到情报的英国官员一度拦下他的船,检查他是否窃取了工业设计。英国人当然什么都没找到,因为那些商业机密都在洛厄尔的脑子里。

回美国后,他借助从英国"偷"回来的动力织布机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纺织帝国。

这些经济间谍活动,帮助美国在19世纪实现纺织业的起飞。但美国人的案底,还远不止这些。

一战前的1912年,美国曾派一个海军军官偷取被英国海军列为最高机密的远程鱼雷设计方案。

二战期间,美国从英国获取大量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但随后又采取严格保密措施,防止相关学科知识在美国进一步发展后流回英国。

面对美国这个心机BOY,大英帝国苦不堪言。而美国从知识产品的盗贼变成捍卫者,则是它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之后的事了。

"坑"

美国国债一直是国际上最保值的投资理财选择之一。有关美国的诸多神话之一,就是美国政府从不债务违约。也对,那么讲究契约精神的美国,怎么会干坑人的事。

但加州大学教授、世界银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前首席经济学家爱德华兹,偏偏提醒人们:别忘了1930年代"黄金条款案"的教训。

美元又被称为美金,是因为在截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近100年里,它一直与黄金挂钩,即金本位,一盎司黄金固定兑换20.67美元。这种情况在1933年突生变故。

当年4月,为应对"大萧条",强推新政的罗斯福决定放弃金本位制,贬值美元。但这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当时大部分国债合约中,都包含一个"黄金条款",规定债务人必须以金币或黄金等价物偿债。这个条款最早出现在南北战争时期,旨在保护债权人免受通胀影响。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