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时分 毛泽东指令三野:攻城时间似不宜拖得太长

这可能是自发起上海战役以来三野最难熬的几天,在以巨大代价撕开国民党军上海西部防线之后,三野全军调整部署。这次调整,也是整个上海战役的关键转折点。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与三野指挥员在前线。资料照片

"三野的电话"成了热线

据说,当时的解放军中有句顺口溜,"三野的电话,四野的电报",前半句指的是三野从司令部到团一级前沿指挥所,都习惯用电话直接指挥。

不难想见,从10兵团发起进攻开始后的那几天,无论是苏州的三野司令部,还是兵团、和军一级的指挥部的电话一定是条毫无争议的"热线"。前线部队传来的消息让人心里阵阵发紧。到15日,月浦镇大部分的阵地已在解放军手中,但东南方的25.32高地还在国民党军控制之下,好似一个敞开的门口,敌人数次反击都从这里开始;在刘行方向,对于经过堡垒化改造的国际电台,解放军数次攻击都难以得手。

总之,上海的西大门虽已被叩开,但离原先的预期还差得很远。

更不用说,攻击吴淞,部队的折损惊人。部署上海战役时,三野不是没有预计到攻击吴淞的代价。在下发给后勤部门的指令中,预估攻打上海的伤员人数是约5.1万,但仅仅是战斗最初三天,28军和29军的伤亡就达到8000人以上,后来三野的总结则是"两天来战斗,我歼敌一个营要付出一千人代价"。伤亡的指战员中,作为部队骨干的团营连排干部不在少数。

各级部队都急了,电话中带着情绪。担任吴淞方向主攻的29军军长胡炳云一个电话打到10兵团司令部:没打过这样的仗!太苦了!一些部队的电话,甚至打到了三野司令部,直陈打吴淞的部署非调整不行。14日20时,三野指挥部收到了10兵团司令叶飞的一份长电报,语气直白得甚至不太像下级给上级的报告:吴淞一线"事实为敌人主阵地,必须要有准备的攻击方可奏效"。接着,叶飞建议,在接下去的战斗中,不能再要求部队快速穿插,直取吴淞,而是逐点逐段攻击,力求楔入吴淞和周围各要点之间,隔断国民党军各部之间的联络,同时开辟炮兵通道,封锁长江江面和黄浦江面。

不难发现,10兵团的这份电报,实际上是在要求改变原先抢攻吴淞的部署。

上海战役第一阶段示意图。朱伟制图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