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白俄”:剪不清理还乱

2018年上半年,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一度要求将国名汉译改为"白罗斯",但此事最后却是不了了之,中国外交部的网站上,写的仍是"白俄罗斯"。其实,"白罗斯"跟"白俄罗斯"本来也是一回事。无论"罗斯"还是"俄罗斯"都是对"Rus"或"Russia"的翻译。蒙古语曾是早期俄中交往的媒介语。因蒙古语音系不允许以"r"开头,在翻译"Russia"时需前加元音"o",于是使"Russia"变为"俄(斡)罗斯"。相比之下,没有经过蒙古语中介的日语就翻译成了更接近本来发音的"露西亚(ロシア)"。

2019年2月的网络一度传出"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同意与俄罗斯合并"的消息,虽然不久卢卡申科本人出面驳斥了这一谣言;但究竟无风不起浪。"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在相似的名称背后,更有着牵扯不清的历史渊源。

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白俄罗斯"

没有自我的历史

"白俄罗斯"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公元13世纪。无论是拼作"Belarus(白俄罗斯语)"还是"Byelorussia(俄语)",其词源都来自"Belaya(白色)Rus"一词。有说法以为这个"白"字指的当地居民喜着白衣。另说则认为"白色"表示"自由和独立",指的是白俄罗斯人在十三世纪上半叶在东方的蒙古人与西方的立陶宛人间保持了独立。

假若按照这种解释理解的话,"白俄罗斯人"不啻就是最为纯粹的"俄罗斯人"。这就很难说"白俄罗斯人"拥有独立的历史。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成书于12世纪的俄国早期编年史《往年记事》写到"世界上住着波利安人和德列夫利安人,北方人、拉基米奇人、维亚迪奇人和克罗特人","彼此间在罗斯用斯拉夫语交谈"。其中在今白俄罗斯居住着若干东斯拉夫人部族,包括克里维奇人、拉基米奇人和德累哥维奇人,并建立了几个公国。公元980年,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大公杀死了波洛茨克公国的统治者,并强娶了他的女儿,从而将基辅罗斯的统治(以及随后的东正教信仰)向北扩张到了白俄罗斯境内。只不过基辅罗斯的兴盛只是昙花一现,到12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已四分五裂为许多公国,包括白俄罗斯土地上的波罗茨克、图罗夫-平斯克与格洛杰斯克。

11世纪的基辅罗斯

到了十三世纪,罗斯在突如其来的两次蒙古入侵中受到重创。用车尔尼雪夫斯基不免有些自矜的话说,"他们(指罗斯人)确实是保护欧洲的一座墙,承受了所有射击的一座墙,被敌人摧毁了一半的一座墙……"东部与南部罗斯公国遭到彻底破坏,乡村"长满了大树,成为众多野兽的栖息地"。而地处西部的白俄罗斯地区侥幸幸免。为了寻求安全庇护,以波罗茨克为首的白俄罗斯公国最终选择通过与立陶宛大公订立协议的方式加入了立陶宛大公国。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个大公国虽然以"立陶宛"为名,首都也设在维尔纽斯(今立陶宛首都),立陶宛人却只占有总领土的1/15和总人口的1/20,反而是白俄罗斯地区在大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古白俄罗斯语也被定为国家的官方语言。同样奇怪的是,这种"古白俄罗斯语"只是如今学术上的称呼,当时的白俄罗斯使用者则径自将其叫做"俄语"。到了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合并之后,波兰人在新成立的联合王国统治阶层中占据绝对多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华沙。立陶宛-白俄罗斯的精英基本上被波兰化了。

"名不副实"的立陶宛大公国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