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哲哉:靖国神社是日本国家政治意志的产物

靖国能代表日本的文化吗?

靖国神社不祭奠的敌方的死者,不只限于外国人。即使是"本国的死者",如果属于敌方的话,也绝不会予以祭奠,这就是靖国。

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在1869年6月举行第一次合祀仪式,祭奠自幕府末期以来死于内战的"官军",也就是明治新政府军的3588名阵亡者。在那以后,包括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之后,直至今日,祭奠在这里的内战中的阵亡者,只有"官军"即新政府军的死者,而"贼军"即前幕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死者则不包括在内。1869年7月,兵部省规定东京招魂社每年举行4次例行大祭:1月3日(伏见战争纪念日)、5月15日(上野战争纪念日)、5月18日(函馆投降之日)和9月22日(会津藩投降之日)。把东京招魂社的祭礼定在平定"朝廷之敌、贼军"的日子,这表明了明治新政府把"朝廷之敌、贼军"作为敌人从靖国神社中排除出去的方针,也决定了靖国神社在此后的地位(今井昭彦《国家不予祭奠的死者--以白虎队员为例》,国际宗教研究所编《有必要设立新的追悼设施吗?》,鹈鹕社,2004年)。

即使同为"日本人"战死者,靖国神社也要把与当时的"政府"即天皇一方为敌的战死者排除在外。这种"对待死者的方式",与对待会津之战(这次战争决定了戊辰战争的胜败)阵亡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脉相承。会津藩投降后,在会津若松城下为"官军"诸藩的阵亡者建造了一座墓地,墓地的灯笼上铭写着下面一段话:

明治元年春,奥羽、北越诸侯抗王命,天皇赫怒,命太宰帅、兵部卿二亲王率勤王诸侯之师讨之。兵部王自北陆,有栖川王自东海往平匪徒。秋九月,两道之师会于会津,围若松城,攻战有日,遂奏平定之功,而战殁者亦不少。因葬尸于此土,寿石以记其概,且使后世知忠义之勇有若人,是奖励之意也。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