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代美苏为何选择中立国进行首脑会谈

作为冷战时代最为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美苏关系的变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在整个冷战时代美苏领导人的十几次会晤中,双方将地点选择在了既非美国,又非苏联的第三方。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由此拉开序幕。二战时代的大国协调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因此走向解体,世界局势又一次变得紧张。之前的二战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惨痛记忆仍旧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而不久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又加深了这种惨痛的记忆。这便使得大国协调机制需要再一次被建立起来。在冷战时代,这种大国协调的重担便落在了美苏两国身上,其中首脑会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一共进行了16次最高领导人会晤。其中有八次是在美国或苏联境内举行,其余八次则都在美、苏之外的中立国进行。

冷战时局图

为何选择中立国?

早在二战时期,为充分协调对德意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作战行动,战时各大国便经常在第三国举行双边或多边的首脑会晤。如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11月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以及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但这时的首脑会议地点选择更多是出于各与会者赴会交通比较方便的考虑,而不是什么其他因素。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从合作走向对抗,世界也逐渐形成了两大敌对阵营。举行重量级的领导人双边会晤需要有完善基础设施和国际会议接待能力,而有如此条件的国家大部分都在两大敌对阵营内部。而在敌对阵营内部进行双方的首脑会晤,还要考虑到己方领导人赴会的安全保护和情报保密等措施,以及应对本国舆论质疑等诸多问题。这就使得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成为了不多的、可以考虑的选择。

中立国是指将中立原则奉为外交政策的国家,这些国家根据条约或宣言,不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奉行中立政策。永久中立制度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永久中立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国家与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才有永久中立的存在必要。永久中立国的形成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二是其他国家承认并保证该国的永久中立国地位。

宣布中立是一国权利,但是否得到他国或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永久中立国,国际法定义为"它的独立和完整完全是由条约担保的,条件是它承诺不参加军事同盟(除抵抗外来攻击外),而且也不承担可以间接地使它卷入战争的义务"。中立国因为其本身的中立地位,其经济发展不会受到战争的威胁与破坏,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比较适合举办美苏之间的首脑会晤。纵观八次在中立国举行的美苏首脑会晤的地点,则会发现它们都是位于欧洲的中立国,即瑞士、奥地利、芬兰、冰岛以及马耳他。

这五个国家除了拥有法定的中立地位,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会议接待能力外,它们还位于欧洲"铁幕"沿线附近,属于欧洲两大阵营的交界地带,而且风景优美,比较适合举行高规格的首脑会晤。其中,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都有联合国办事处,而且两地有举办国际会议的传统,因此在日内瓦和维也纳举行的美苏首脑会晤次数也最多的--每个地方进行过两次。


日内瓦万国宫,曾经是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联合国成立后,万国宫成为了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的首选之地。

维也纳会谈:和赫鲁晓夫谈判,太难

1953年5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外交政策辩论会上首先提出,在冷战时代各大国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召开首脑峰会来解决世界的问题。1955年7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聚会日内瓦,这是自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以来东西方最高级别的元首会晤,也是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冷战期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在这次日内瓦会议上,东西方领导人就德国和欧洲集体安全,裁军与东西方接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并未达成任何意见。其唯一的意义在于重新开启了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对话。

随着日内瓦首脑会议的召开,以及1959年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访问,冷战中的东西方关系开始有了一丝缓和的气息。然而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被击落,直接导致了原定于1960年5月中旬在巴黎举行的东西方首脑峰会被取消,东西方局势又一次走入紧张。而到了1961年4月,美国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失败,更加剧了这一紧张局面。这时,再举行一次美苏首脑峰会就显得尤为必要。于是,1961年6月3-4日,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的美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举行了新的一轮首脑会晤。

维也纳会谈的第一天,赫鲁晓夫在美国大使馆同肯尼迪总统共进午餐,气氛颇为融洽,赫鲁晓夫还不忘夸耀苏联的太空成就,说俄国的第一条太空狗"斯特列尔卡"刚生了一窝小狗。但随着会谈内容逐渐深入,尤其是谈到双方对柏林问题的看法时,双方唇枪舌剑,毫不相让--柏林问题是这次维也纳会谈的核心议题之一。

维也纳会谈上赫鲁晓夫与杰奎琳•肯尼迪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